历史超越对书家素质的要求 (彭庆涛)

日期: 2018-06-17
浏览次数: 126

历史超越对书家素质的要求

 

彭庆涛

 

 

    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一个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审视书法作品的线条节奏、结体韵致时,能触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震颤的心弦会随即发出清响与其和鸣,整个身心会完全沉浸在超然的境界之中。从这一点讲,它也就不同于一般的写字,它有着对书写工具(软性毛笔)的高难度技巧驾驭、造型元素(汉字的字型与结构)的巧妙组合。通过这样一个文字——书写——书法的动态过程,在笔画的粗与细、方与圆,墨色的浓与淡、枯与湿,字形的大与小、繁与简,结体的疏与密、正与侧等等的转换交错之中,由时间的连续凝结为与空间的共存而成为艺术品。

书法,不是书写文字的方法,写字与之相比有着本质差异。常人往往是以可读可识然后可赏为基本理由来认识书法;写积极向上的词句或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匀称端正的笔画、平平整整的结体,就认为书法内容即等于文字内容,书法即是写好字。这便产生了根本的混淆,导致出截然不同的判断立场。从欣赏的角度讲有此现象,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讲也有此现象,几乎自古至今都在争论,其焦点也就在于对书法艺术本质性的认识上。笔者近几年常与书道同好为此争辩、交流,从未能取得统一认识。但有一点较少异议:把字写好,追求尽可能达到的艺术水准。然而,这种高的艺术水准又当如何界定呢?似乎是各人站在各自对书法理解的立场上,互为褒贬,莫衷一是。但都又不得不承认,被称之为好的东西,是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因为历史对一切事物都是公平的,它不取决于谁怎样说。就具体作品而言,关键也应是其艺术含量的高低,这显然不受制于一时一地及个人的好恶与否。

书法是艺术,是一种形式单纯而意蕴丰富的意象艺术,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很高的技术性和形式感。书家对书法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即做历史的超越,达到历史流程中尽可能的高度。由于每个书法实践者的际遇、修养、悟性、见识、审美经验等等的千差万别,能够做到超越既往历史和达到相当艺术高度的人,可以想见会是很少的。但“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作为一个书法艺术的追求者,是能够在历史的进程中确立自己的位置的,这表现在对目标的确立,和实现目标,以及对历史的把握和超越等等方面。本文也将对这方面就有关问题作些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书法家的人格修养

 

书法是风雅、斯文、高洁、郑重的艺术。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志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宣和书谱》记载:“鲁公平生大气凛然,惟其忠贯日月,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书法既可见性情,更可见人品。因而,对追求书法艺术的人来说,理应保持严肃、崇敬的态度。“书为心画”,首先,书法作品是艺术,不是商品,是书家人格修养的结晶。不能把从事书法创作或研究与商品等同,虽然不否认书法作品是有其艺术价值和收藏经济价值的,但一旦视作商品,创作者会失去审慎态度,斤斤计较于毫厘得失,沦为名利的奴隶,不可回避地会曲意逢迎,而走向追求艺术完美的反面。无异于对自身人格、人品的抛弃和自污。其次,书法是展示书家情怀胸襟,表明个人风雅意趣,陶冶欣赏者心境意绪的艺术形式,不是追名逐利的手段。不难见到不少当今自称书法家或自我标榜为著名书法家的人,在还搞不清书法与写字尚有多少不同时,却在投机钻营。因为有一个简单原因在诱惑他们:是书法家就可以有名,是有名的书法家其作品就可以卖钱。包括一些行政领导人,社会名流,甚至名人家属、子女等等都向书法家靠拢。不过是中国人,识得汉字,摸得起毛笔,加上具备其他得天独厚的条件,忽然之间就成了“书法家”,且还是“著名”的,这不能不是书法的悲哀。

书法不是雕虫小道,非一朝一夕所能见成效。一个书家的成才应是对技法的勤学苦练与朝夕揣摩;具有欣赏能力与见多识广,及敏锐的判断优劣的眼力;对书法史的流变演进的了解熟知,对历代书法的领悟和体会;对相关学科的见识修养等等的了解与掌握。不知文字产生的历史、不知书体的演进流程,不知历代书法的生发、变迁、承传,不知《九势》、《笔阵图》、《书谱》、《艺舟双楫》等等书论和诸多基本常识、基本典籍为何物,自称为书法家,将是很值得怀疑的。指出这些并非是要专门精通于此,但粗略的了解仍然是必须的。因为,时下太多的旁门左道,被传媒渲染的都是天下绝招,搞得急于求成者极尽能事的以“倒书”、“一笔书”、“足书”、“舌书”、“天下第一榜书”等等来哗众取宠,愚弄视听。这些江湖杂耍,会被不懂的人们以为这就是中国书法。

创新,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把握后的水到渠成。一些初练书法者耐不住寂寞、长久的苦练,为一夜成名而别出心裁,搞一些歪门邪道,绝然是在亵渎书法艺术。正因如此,真正的书家应当是有着纯真的人格美的,是通过真正的书法艺术来标示出自己的高风亮节的,是能够以优秀作品引导人向善求美的,会由衷地启发人们体会艺术美并因之受到熏陶的。换句话说是为社会服务并得到社会承认的。从而也完善并实现着对艺术追求的自身价值。所谓“静正守恒”,作为整个人生修养,在一“静”字。做任何事,须要先养静,习字作书更是能静才不至于浮躁,用心揣度,悉力运行。正,即是人格品行的端正,它具有道德规范的意义。所谓“一暴十寒,未有能生者也”的一代名师王羲之,以至于唐宋各名家,哪个不是苦练数十年而持之以恒才成功的呢?

 

书法艺术家应扎根于传统文化

 

每个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只有中国汉字的书写形成为一门点线艺术。线条的运动节奏,造型成“势”,而表现出“骨力”;墨色的淋漓挥洒,则蓄积着“韵”,表现出“气”;通过骨势气韵的流动变化,又写出了作者情感的波动节律。个性的阴阳刚柔,人格的刚正邪佞,理想的追求寄托,生活的进退沉浮等,都通过利用极富艺术表现力的线条,以深厚的功力和纯熟的技巧来表现的,从而抒写自己的思绪情怀。所以,透过书法线条的形式因素,呈现出的往往是“人”的文化。

书法是以表现书家精神世界尤其是以形式美意识为主的创造活动,因而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流淌出社会生活中人的本质,成为其思维、性格、气质、品德、意志、情感、理想等精神因素的物化形态。特别是它集中了千百年来数不胜数的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是传统人文精神的积淀。书法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基本要素讲有宗教、哲学、文学、政治、艺术、家庭与社会;从文化价值讲有人生价值观、自然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知识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等,从文化基本特征看表现在它的统一性、非宗教性(人文精神)、泛道德性、中庸和平等等,浩如烟海,源远流长。不必在这里做传统文化的铺陈,而是在探讨作为一个书家应该怎样面对传统,继承传统文化那些有益的成分。应该说,一个高层次的书法家,首先是传统文化的熟知者,或者是传统文化的某一门类别较有专攻者或研究者,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的。纵观历史上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或建树的人物,几乎无一例外,其文化造诣都相当高,不单有书法精品流传后世,而且大多都有著作流传至今。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经过历史淘汰后留名下来的书法上确有成就的先辈们,大多是当时的文人学者及达官文豪们,而没有几位在当时以书法家自居,更没有著名大师等等的美称。现在有的被称为书法家甚至被称为著名书法家的人,根本不精通甚至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自己的书法始终局限在简单的字形上,没有文化根基,老是在字形上别出心裁,美其名曰“创新”;也有的“著名书法家”只会写三、五个字,手拿小本子,上面记着几个不知从哪里抄来的只言片语,名片上即有一大排职务,某某国际组织理事,某某协会顾问,某某群众团体主席等等,招摇过市。面前再有几个门外汉拍手叫绝,也着实招来某些人的前呼后拥,其不知这等书法大家将仅仅是历史的匆匆过客,各领风骚三、五天而已。

欲想被历史认可为书法艺术家,必须在传统文化上扎根,汲取传统文化之营养,消化吸收,以传统文化底蕴做根基,孜孜不懈地刻意追求,端正态度,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意蕴且品位较高的书法艺术作品来。

 

书法家的基本功要求

 

这个问题,已是人所皆知,笔者不想多谈。仅就书法意向和个人特点简要谈一点看法。

书法意向即是书法学习或书法创作时的个人心态,这是在书法基本功练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书法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很强的技术性和形式感,如果没有较好的书法意向,是不可能练好基本功的,更谈不上创作好的书法作品。因此,在练习基本功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出较好的个人书法意向,使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这是从事书法学习及作品创作必备的前提。

至于个人书法的风格和特点,绝对不可刻意地去追求,每个人的字迹都有每个人的自身特点,人与人之间各不相同,就像每个人的面貌长相不同一样,自己就是自己,而笔迹中的自己一旦向美的方向追求,当有了相应的艺术含量时,便自然会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书法艺术向高层次觉悟的启发因素

 

(一)书法家对书法建筑美的觉悟  建筑美,也可称做静态美,笔者认为用建筑美来说明更形象一些。书法是一种意象艺术,具有很强的形式感。然而,一幅书法作品一定是表达作者在某种条件下的某种思想感情,这就要求作者为了充分地表现自己而选择适应表达某种感情的形式,如款式、书体、章法、用笔、用墨、选择什么类型的纸张等等,这也就是说作者如何选材、如何设计、如何选择适应此时此地此条件抒发此种感情的建筑美类型。

书法作为意象艺术来讲,就不得不突出它的形式感,这就需要书家去体悟,去感觉。只会写一种书体甚至只会写几个字的人,就无法通过形式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意蕴的书法是空洞的躯壳,它是没有灵魂的,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生命力,只是写在纸上的字而已。

(二)书法家对书法舞蹈美的觉悟  舞蹈美也可称为动态美。当静态的东西运用至恰到好处的时候,就必须追求其动态的东西。而这一点对于书家们来说是极其重要而且最难以把握的。有行家在评论某一书法作品的时候,往往会说:这件作品写得很活脱,其实这是对作品中动态的东西的评价。把字写活,是每个书法家都想追求的,然而“活”是有度的,如何把握准确,却是很难的。一个舞蹈演员到了舞台上,又转又跳,能够做出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来,但有一点:他(她)自始至终掌握着自身的平衡支点,在保证这个支点稳定的情况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高质量完成高难度的动作。书法的道理与此很接近,追求“活”而不能“过”,“过”便会“倒”。因此,书家们在追求动态美的时候,一定要首先认清自己的基本功基础,把握好自己的平衡点,老老实实,虚心学习,宁可动作质量差一点,也不能做“过”而“倒”。

(三)书家对书法音乐美的觉悟  从广义上说,艺术存在于两个范畴:一是空间艺术;二是时间艺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或者说需要占有一定空间的艺术品称为空间艺术,但有些艺术无法用空间尺寸去衡量,人们欣赏它的时候只能通过一定的时间,譬如音乐。唯独中国书法,它既是一种空间艺术,又是一种时间艺术,至少,它包含了时间艺术的因素。譬如说,有某个书家在自己的书房里,心情很好,一时书性大发,便提笔挥毫,这时书家的作品一定在是表现其此时此地此心态下的思想感情,然而当作品完成一半时,突然有人敲门,书家不得不放下笔去接待来客,客人进门后通报了一个令书家非常恼火的消息,当把客人送走后,书家再回到书桌前接着未完成的作品继续创作时,发现无论如何,与前面的一半再也接不起来了。这就说明了心情、时间的变化对书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因思想感情的变化、笔势笔气的中断,而无法将书写再进行下去。

因此,在评价一幅书法作品时,应从全局来考查,看它是否气韵通畅,犹如一首动听的音乐,看它的主旋律,是否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看它是否通畅。一首抒情曲和一首进行曲无论如何不能连接成一首曲子,因为它们不可能有共同的主旋律。对于成功的书法作品(楹联作品除外),是不能简单地以某一字或某一笔画来评判的,而应从整体节奏行气上来认识。就像评音乐不能简单地抽出一个音符来评判一样,应从它的整体乐感上来认识。这就要求书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主题明确,思想性强,就像谱曲一样,力争成功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情感来,同时使人们通过作品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得到美的享受,也启发人们去体会艺术所给予的熏陶。

 

把书家素质推到历史的最高点

 

书家在具备了以上各项基本要求以后,还要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书法家创作时书写的文字内容必须是书家完全理解的内容,那么,理解别人的东西,永远也比不过理解自己的东西更充分、更彻底。因此说,一个高层次的书家应该创作自己的东西,这就需要书家本身有相当高的学问和相当强的文字功夫。要写诗就必须会吟诗,要写词就必须会填词,这样就需要书家能通韵律,晓音乐等等。不能很好地具备以上诸项能力,也就难免被历史淘汰,更谈不上对历史的超越。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9 - 04 - 17
点击次数: 572
“万古长春”牌坊,位于孔林神道中段,建成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是曲阜著名地标式建筑之一,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该坊为全石质结构,庑殿顶,六柱五间五楼,整体造型灵透俊秀。大型石坊在台基之上,两侧对称建有大型碑亭,与两边的古柏相映生成了一幅富有历史的沧桑、充斥着高贵华丽而又不失庄重稳妥的画面,美轮美奂。     “万古长春”六柱五间的建制,历史上除皇...
2018 - 07 - 17
点击次数: 465
李东阳与曲阜《南溪赋碑》 在曲阜孔庙十三碑亭院内大成门两侧,各有棚室建筑,是旧时祭祀孔子时张贴人员分工责任的地方,称之为“榜棚”。其东北部的榜棚下层,镶嵌有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南溪赋》。该赋镌刻在二石之上,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刻立。东石高74厘米,宽81厘米;西石高68厘米,宽66厘米。赋文开篇写到:南溪者,故衍圣公以敬所居,而因以为号者也。余过而赋之,以遗其子衍圣公闻韶。单...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226
从《吼哈》看王学仲先生的艺术思维作者:彭庆涛       拜师于王先生门下虽然时间不长,但与先生接识受益也已有十数年了。每观先生之新作,无论是诗、书、画、文,皆觉意境深远,细读之,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似乎蕴含着某种哲理,又似乎内充着一股无形的力量,也似乎蕴蓄着那种文人的“士气”、“稚谑”、“超形”和“机趣”。读了先生所赠长篇小说《吼哈》顿...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126
历史超越对书家素质的要求 彭庆涛      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一个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审视书法作品的线条节奏、结体韵致时,能触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震颤的心弦会随即发出清响与其和鸣,整个身心会完全沉浸在超然的境界之中。从这一点讲,它也就不同于一般的写字,它有着对书写工具(软性毛笔)的高难度技巧驾驭、造型元素(汉字的字型与结构)的巧...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8 - 06 - 27
人民网曲阜6月23日电 (张代生)《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启动仪式22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该系列丛书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申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中华传统礼乐丛书》主编、著名礼乐研究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先生向大会介绍了课题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将在接下来的三天中,充分讨论丛书的编写规划,各分册的创作纲目、体例和内容。《中华传统礼乐丛书》由彭庆涛先生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彭门创作室导师孙永选先生联合主编,教授孟继新、刘岩等领衔主创。著名史学家安作璋、孟祥才和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担任学术顾问。丛书包括《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中国古代人生礼俗》《中国古代规范服饰》《中国古代乐典乐学》《中国古代民间祭祀》《中国古代行业祭祀》《中国古代节庆礼俗》《中国古代家族礼制》等分册,涵盖了中国古代传统礼乐文化的全方面、各层次。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勇立潮头的彭门创作室对中华传统礼乐文化进行全面研究、细致剖析、形态复原和系统阐释,对重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历史记忆、重塑国人的精神素质具有重要价值。丛书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指导,曲阜彭门创作室承担,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道可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孔子网融媒体联合出品,苏州汉声乐器有限公司和天津孟雒川服饰有限公司协作,山东画...
2
2020 - 02 - 19
抗疫日记 | 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员马文浩和他的同事们(三) 抗疫日记 | 临危受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武汉爆发疫情以来,全国各地已经有许多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本系列的主人公是彭门弟子马文浩及其济南市儿童医院的同事们,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近战“疫”第一线。疫情就是命令2020年2月15日,济南市儿童医院接到驰援湖北的通知,按照上级要求,迅速组织一批援鄂队伍。身为一名医护人员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马文浩早早就报了名,此时马文浩成为山东第11批援鄂医疗队的光荣一员,他将与其他的同事共同奔赴疫情的第一线。驰援前的准备接到通知后,六名援鄂英雄迅速到达医院。由于提前做好了援鄂的准备工作,护理部张兆芳主任提前列好了生活用品清单清单,并派专人进行采购,分装。∆援鄂队员理发∆同事对援鄂英雄叮嘱∆行囊临行前,济南市儿童医院院党委为逆行的六位英雄举行出征仪式,党委书记盖中涛表达了对英雄的信心与担心之情。身为彭门弟子的马文浩能作为一名医生支援前线,彭门人为之感到骄傲,同时马文浩此行牵动着彭门老师及师兄弟的心,大家纷纷为他点赞加油!“同事来送行的人很多,护士长张会芹、周娟、刘敏……还有好多人,得知我要去支援,她们立马从家里赶过来,给我送行”马文浩说。∆山东援鄂第十一批医疗队机场列队奔赴一线到达湖北地方安排了酒店住宿,为了更好地阻断病毒的传播,酒店的所有中央空调一律停止使用,队员们可...
3
2024 - 03 - 09
温阳乡校大成殿重修竣工仪式举行2024年2月24日,韩国孔子文化中心总裁朴洪英一行出席了温阳乡校大成殿的重修竣工仪式。与会者包括国会议员李明洙、牙山市市长朴庆贵、牙山市议会议长金熙英等相关人士,以及该地区儒林百余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成均馆元老、温阳乡校前任典校、牙山的精神支柱李兴馥会长,尽管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但在朴洪英总裁及在场众人的搀扶下,也出席了此次仪式,为在场来宾以及儒林众人带来了感动与鼓舞。温阳乡校建立于朝鲜时代,经历了壬辰倭乱的大火摧毁,于1610年重建至今。在1982年,曾进行过一次对大成殿和明伦堂的重修。此次大成殿的修缮工程于2023年5月启动,最终于2024年1月底竣工。  “龙经济”活跃济宁文旅市场龙年春节,孔孟之乡山东省济宁市迎来众多游客,文旅市场红火。古运河从济宁穿城而过,大年初一,新年首趟龙船搭载着百余名游客向龙拱港进发,开启新春“寻龙之旅”。龙拱港依运河支流龙拱河而建,相传远古时期有巨龙从天而降,拱出一条沟壑,行云布雨,水流溢满成河,从此旱魔降缚,灾民得救。游客乘船找寻古老的传说,祈福龙年风调雨顺。春节期间,济宁每天举办多场文旅活动,为中外游客奉上文化大餐。曲阜孔府过大年暨明故城夜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三孔景区“寻龙”“汉服秀·游三孔”、孔府皮影春节专场《年宝大贺岁》等活动精彩纷呈。“‘龙经济’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
4
2020 - 02 - 20
抗疫日记 | 援鄂医疗队员马文浩和他的同事们(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武汉爆发疫情以来,全国各地已有多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本篇的主人公是山东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的彭门弟子马文浩。让我们根据他所分享的内容,走近战“疫”第一线。工作感受 根据马文浩的介绍,虽然全国各省(除湖北外)的病例增长数量已经下降连续十几天,但湖北的疫情局势仍然相当严峻,我们需要有严肃的态度和充分的准备。当提到第一天正式投入工作时的情景,他说道:“今天上班第一天,整体感觉情况不是特别的乐观,但目前大多数病人的病情还不是很严重,不过明天会转过来两个病情严重的病人。”同时,他也提到,一线医护人员需要穿戴厚厚的防护服,整体感觉又闷又热,喘不过气来,并且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全身冒汗,汗水流个不停。此外,由于所在医院尚未配备护工与保洁人员,也需要他们来承担相应的工作。工作环境提到工作的环境,马文浩说:'因为整个大别山医院还在修建当中,没有修建完毕,条件还不是特别的好;人员、物资也相对不足;除此之外,由于医疗器械来自各个医院,千差万别,需要重新学习、熟悉。”不过,他也相信随着人员与物资的不断到位,这些情况会得到很大的改观。当地居民对山东的医疗队十分感激。他说:“不管是普通人还是病患,对咱山东这边救援队都感谢;一个做维修工作的黄冈当地人,看到我们之后,谢不离口,甚至能在眼里看出他的那种感激。”工作日记致敬逆行...
5
2020 - 11 - 21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更好研究《孔子家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视频观看请点击下列文字:更好研究《孔子家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编者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今年以“传习经典融古慧今”为主题,以中华传统文化推广为重点。晒书活动启动仪式在曲阜孔子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先贤探索晒书、曝书之法,肇始于周汉。每年农历七月七,都有晒书的传统。古人晒书是为了防潮防蛀,更好地保护书籍,又逐渐涵养了独特的书籍文化。那些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得以世代相传,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这些典籍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我们应该如何传承经典、活化经典呢?闪电新闻独家推出《大家话经典》专栏,众多知名文化使者分享他们的晒书感悟,让我们一起传承经典、活化经典!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7日讯. “看到孔子研究院的成果中有《论语》和《孔子家语》,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接受闪电新闻独家专访时谈起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时的情形。“这两本书,《论语》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孔子家语》相对来说就陌生一些。事实上,《孔子家语》是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它记载的内容和《论语》性质相同,但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具体。”杨朝明院长介绍到,《孔子家语》的字数超出了...
6
2024 - 03 - 09
《走进孔子(中英文)》建设座谈会召开为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力,3月2日,由孔子研究院主办、《走进孔子(中英文)》编辑部承办的《走进孔子(中英文)》期刊建设座谈会在孔子研究院召开。特邀专家、期刊编辑委员会代表围绕拓展优质稿源渠道、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展开交流探讨。大家充分肯定了《走进孔子(中英文)》在过去两年中取得的成绩,并围绕贯彻落实“两创”要求,就刊物定位、栏目设置、进一步提升海内外影响力等方面相继发言,希望刊物可以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体现时代精神、注重传播创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普及工作。“青瓷百咏”特展在浙江开展      3月3日,“如瓷·出色”百名非遗传承人“青瓷百咏”暨青瓷文创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展。此次展览以兰花为主题,由100名青瓷非遗传承人创作100件青瓷兰花作品,将非遗文化与家风文化相结合,展现“瓷兰气韵、君子如兰”的文化气息和“耕读传家、孝廉传世”的厚重家风。  此次展览主题为“青瓷百咏”展。100名青瓷大师把以“兰”为主题的百首诗词、百幅书法、百幅绘画、百方印章、百幅拓片作为素材,二次创作出100件青瓷作品,托物言志、以文化人,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展览还平行展出“兰花百咏”诗书画印,即以“青瓷百咏”作品为素材,由来自全国的实力派名家创作100首诗词...
7
2019 - 03 - 19
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揭牌仪式现场刘廷善、杨朝明、孔德平、王承山共同上台为研学基地揭牌3月16日上午,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揭牌仪式在曲阜市机关招待所举行。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廷善、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博物馆馆长孔德平、中国孔子网总编王承山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仪式上,中国孔子网副主编杨光向来宾介绍了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刘廷善、杨朝明、孔德平、王承山、彭庆涛等专家先后致辞,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孔子网在曲阜设立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很有必要且十分重要,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阵地。  刘廷善说,新时代是一个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时代,在曲阜彭门创作室成立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有利于发挥曲阜圣人之乡的优势,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朝明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细致阐释了在彭门创作室成立研学基地的重大意义,并代表孔子研究院表示了对基地建设的支持。  孔德平对研学基地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彭庆涛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表示钦佩,并赞许以彭庆涛领衔的彭门创作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王承山主编介绍了中国孔子网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曲阜当地领导和各界同仁为中国孔子网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王君毅高度评价了彭庆涛的学术成就,并认为彭门创作室一定能将研学基地建设好,同时表示了尼山圣...
8
2020 - 02 - 20
汉书佐酒,余音绕梁——纪念安作璋先生逝世一周年安作璋先生千古!去年此时的山东,冰消雪融,大地回春,一位老人却永远离开了我们。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来缅怀这位故去的老前辈——著名学者、秦汉史大家安作璋先生。△安作璋先生安作璋先生简介安作璋(1927—2019),山东曹县人,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孔子网专家顾问、彭门创作室导师。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被誉为“中国秦汉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人物”。曾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山东省首批拔尖人才,首届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2月20日,安作璋先生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93岁。安作璋先生的治学作为历史学者,安作璋先生治学严谨、功底深厚、著作等身,以“传承历史,资政育人”作为自己学术的主要任务。早在齐鲁大学就读时,便发奋苦读,到79年时,书架上的“前四史”已经置换了数套。从20世纪80年代始,安先生践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治史思想,主张治史贵在乎通,其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通史、地方史、文化史、文献学等领域。安作璋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出版《汉史初探》《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班固评传》《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制史稿》(合著)《秦汉官吏法研究》(合著)《学...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