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被封为第一代“衍圣公”以来,历代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荣耀,成为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世代腾黄、地位显赫的特殊公爵,与朝廷互相依偎,成就了孔府天下第一家的荣耀。到孔子第七十四代孙衍圣公孔繁灏时,随着清政府的由强到衰,历史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也造就了孔繁灏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就让我们从一枚水晶印章说起。水晶印章是诸多孔府家传物品中一件难得的珍品,它通高12.1厘米,印面边长7.6厘米,刻有篆书四行,朱文十一字,文为“孔子七十四代孙繁灏之印”。印面布局独具匠心,文字行间的章法排列巧妙恰当,既能体现孔子后裔的身份,也能突出私印的特点。印的上部是圆雕甪(lù)端型印钮,神话中的甪端其形怪异,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印钮的甪端大头回盼,躯体硕壮,四肢有力,尾甩向一侧,幽默可爱。传说甪端是一种类似麒麟的瑞兽,它能日行万里,夜行八千,精通四方语言,明达外方之事。又有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甪端曾伴其左右,因为它精通各地语言,是一个很好的翻译,为孔子成为无所不知的圣人辅助了神力。这样的解释带有一定的人性化与神力结合的神圣意味,也说明了孔繁灏把刻有甪端形象的印章作为自己的私印之用意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印章就是印信,是一个人真实身份的代表,也是社会活动、文书往来必不可缺的信物。我们从孔繁灏的印章谈起,更有必要了解孔繁灏其人。知人论世,探究古今。也能更进一步充实水晶印章的历史内涵。
孔繁灏,字文渊,号伯海。他生活在清代后期,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二月出生,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以“公世子”钦授二品冠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袭封衍圣公。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初次入觐,蒙皇帝多次召见,垂询谆详,旁及家庭眷属,告诫他要把忠信礼义廉耻贯彻好,对他给予了极大的恩遇。到了咸丰皇帝即位的时候,孔繁灏进京叩谒时,咸丰皇帝更是七次召见,赏赐御纂《朱子全书》、《历代通鉴辑》等书籍,以及文宗亲自题写的匾额。这都表现了当时朝廷对于孔子的尊敬和重视,从而也对孔子后人给予了足够的恩宠。
但是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或大或小的反清运动,在南方影响最大的便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孔子以及儒家,是历代统治者所崇奉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名教,是维护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主张破除孔子作为“至圣先师”的偶像,对孔学蔑视,不屑一顾。洪秀全这些举动,深深刺痛了衍圣公孔繁灏,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孔繁灏为支持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积极捐款。在这期间,皇帝于咸丰三年至太学举行临雍大典,孔繁灏还率领孔、颜、孟等各姓五经博士入京陪祀。与此同时,北方捻军反清势力也在不断发展,逐渐威胁到孔繁灏所在的山东地区。咸丰九年(1859年),捻军开始远征山东。咸丰十年(1860年),捻军在刘玉渊等人的率领下,挥戈山东,数万大军,一连扫荡二十六个州县,多次击败清军。惊恐万分的衍圣公孔繁灏,为防御捻军的进攻,慌忙组织地方武装进行自卫。他在八月开始组织团练,晓谕各地,协力同心,互相团练,加紧了防备。九月,捻军打到曲阜,曲阜的形势极为混乱,孔府岌岌可危,孔繁灏一面组织团勇进行抵抗,一面向山东巡抚进行求救,请求发兵保护林庙。捻军在曲阜境内的活动,杀掉了一批孔氏宗族上层分子和孔庙属官,给予孔氏宗族极大的冲击。后来事态有所平缓,孔繁灏忙开始进行事后搜捕工作。但这只是个开始,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余万捻军与当地白莲教军相勾结,在曲阜境内纵横涤荡,势不可挡,先后把尼山书院,洙泗书院变为一堆废墟。在这场动乱中,又有部分孔庙属官被杀掉。面对往日举行祭孔盛典,宣扬孔孟之道的圣地,今日只剩断壁残垣,一片荒凉败落景象,身心俱焚的孔繁灏难以承受这无情的打击,他忧愤成疾,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孔繁灏在忧愤中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
想当初,孔繁灏佩着晶莹剔透、纯净如水的水晶印章,主力修葺尼山孔庙,拯救失传的祭祀古音,读书写诗,多么意气风发,可如今只能在历史的角落中寻找。只有那不会说话的水晶印章见证了主人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