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墓

日期: 2024-12-22
浏览次数: 0

彭庆涛 牛秋鹏

 

公元前479年农历2月18日,传播治世理念的孔子终于到下了他伟岸的身躯,史籍记载“葬于泗上”。他的死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鲁哀公为其读“诔文”,燕人前来观葬礼。而后世更是对他念念不忘,以至于累代加封,从最初鲁哀公的“尼夫”,一直到清世祖的“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在孔子以后,其后代子孙接冢而葬,逐渐形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孔氏家族专用墓地——孔林。 

那么,按当时的族群墓地管理制度,孔子死后是应该随父母葬在防山脚下的梁公林,而他为什么选择了鲁城之北的泗水南岸呢?这似乎是一个历史之谜。要想解开其中的奥秘,我们需要从孔子的身世、家庭组成情况、社会环境及人物性格等零散的历史碎片中追踪分析,寻求答案。

公元前551年,孔子呱呱坠地悄然来到人世间,除父母倍感喜悦、痛爱有加外,这份喜悦似乎对其族人没有太大的影响,甚至多少有点不屑一顾。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父亲去世后这种情绪表现的十分明显,以至于母亲带他离家出走,并且十几年没有什么联系。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王朝的贵族,商被周灭亡后,周成王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很是忠厚,便命其代替商后就封于宋国去,其后世代相传。到了宋殇公九年(前711年),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任宋国大司马并受遗命辅佐殇公。太宰华督因不满孔父嘉掌权便对国民宣称:国君即位十年,对外打了十一仗,民生痛苦不堪,都是大司马孔父嘉的责任,应当除掉他以安定民心。不久,华督发动政变,杀死了孔父嘉并霸占了其妻,后又弑宋君殇公,另立宋庄公。这样华氏执权势力壮大,在宋国为所欲为,而孔氏家族失势渐衰。此时,孔父嘉有子木金父渐已成人。此后,木金父生祈父(又称铎沂父),祈父生孔防叔。因孔、华两氏族之间结有世仇,期间孔氏族人被处处刁难,故孔防叔畏怕华氏的威逼挑衅,躲避逃难离宋而奔鲁。由此,孔防叔在陬邑(今曲阜息陬一带)定居为鲁人,但已经没有了显赫的头衔。防叔生子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孔子的父亲即为叔梁纥。因该时期兄弟间起名排序是按孟(伯)、仲、叔、季排列,所以,从叔梁纥的名字可以看出,他应为伯夏的第三子,其他的或许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功绩则被史籍忽略遗漏了。

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位武士,因屡建战功,被授予陬邑大夫。他先娶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因先天足部有残疾,按照当时的礼制不宜祭祀,故而不能立嗣。便又娶了颜征在,“祈尼山”而生孔子。由此我们可知,当时的孔氏家族在当地已是小具规模并有一定的影响力。

叔梁纥与颜征在的结合,是否有悖常理是家族接受其母子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叔梁纥去世之后。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称“野合”而生孔子,后世对野合而生颇多议论,有一种主流解释就是夫妻年龄差距太大,而不合周礼谓之“野合”,这恐怕是后人出于对孔子的敬重而自圆其说。试想,孔子出生在这样一个背景复杂的家庭中,虽然得到了祭祀的名分,但由于“野合”之故,得不到大家庭的温馨照顾,幼年时期的生活非常不幸。三岁时,年老的叔梁纥便去世了。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颜征在带着儿子离开了原来居住的陬邑昌平乡,迁居到鲁都城一个叫阙里的地方,过着孤儿寡母的艰难生活。这是后人为此给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然,孔子不会后来回忆道:“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孔子17岁那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这对孔子的情感世界打击很大。按当时周人礼俗,应实行父母合葬。但是,由于长时间不与族人有任何联系,所以不知道父亲叔梁纥墓冢的确切地址,只得把母亲的灵柩暂时殡置一地。直到陬邑的一位老年妇女告诉他父亲的确切地址后,他才依礼把母亲和父亲合葬在一起。

19岁那年,孔子娶宋国女子亓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下了他们的独子。此时的在鲁国孔子已是小有名气,所以鲁昭公闻讯后派人送来鲤鱼向孔子以示道喜,恭贺孔子夫妇为鲁国添丁。孔子以此为荣,故给他儿子取名鲤,冠礼后,字伯鱼。孔子30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50多岁的时候,他开始走上仕途,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行政职务;后来因鲁国政治混乱,难以施展政治抱负,于是在54岁那年,携弟子颜回、子路、子贡等,开始了长达14年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生涯。

史载,鲁哀公十年(前485年),孔子的妻子亓官氏去世。此时孔子还在卫国周游,没有回来料理妻子的后事。所以孔鲤只能按当时的殡葬礼制,先把母亲殡于他处。心想待父亲归鲁后,由父亲定夺再选择墓域而葬。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即颜氏去世后的第二年,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颠沛生涯,回到了鲁国。此时,孔子已是68岁高龄的老人。为了让妻子的灵魂早日得到安息,孔子在 “鲁北泗水之南,洙水之北”新辟了一块茔地,这是孔林墓地之始。但是为什么孔子选择了洙泗之间作为其妻的墓地呢?

曲阜的名字是由地势而起的。《阙里文献考·城邑山川》一文对曲阜一名作了注释:“曲阜,古帝都也。《尔雅》曰:‘大陆曰阜’。鲁城东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它东起防山,蜿蜒西向孔林,宛如一条卧龙。原来,孔子之所以选择此地作为妻子的墓地,就是看中了祖坟墓地在上,新墓地在下,地势一脉相承,并没有分离,且也符合当时“葬于北方北首”的习俗及择高而葬的选域特点。再者,也融入了早期与族人矛盾的情感因素,不愿在踏进无谓的纠葛中。在曲阜,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孟(林)占高,颜(林)占洼,孔家占了龙尾巴”,充分说明了孔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

孔子的儿子孔鲤一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一直在阙里家中与母亲相依为命,奉养其母,母子情深,以至于亓官氏死一年后,孔鲤一度“期而尤哭”。鲁哀公十三年(前482年),孔鲤死于阙里家中,享年50岁。此时,孔子已经是70岁的高龄了,他也没有让孔鲤随祖坟葬在防山,而是把儿子葬在了妻子的身边,使之母子亘古相依。这是继颜征在之后,孔林的第二个墓冢,同时这也预示着孔子将来也不会葬于祖坟,而是要随妻儿而葬。

孔子墓虽然不是葬在孔林的第一处坟墓,但它却以孔子的人格魅力而首推,高大威严的红墙四周相围,成为孔林的重中之重,林中之林。孔子墓封土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有石碑二通。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后碑篆书“宣圣墓”三个字,为金孔元措所立。墓前的石台,初为汉修,唐时改为泰山封禅石筑砌,清乾隆时又予扩大。碑前有石供案、奠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

这里曾接受过许多帝王将相的顶礼膜拜,发生过许多悲喜往事,承载了许多情感纠葛,直到今天依然寄托着人们的情怀。让我们趋步前来瞻仰“圣陵”,缅怀这位东方的文化巨人、民智的开启者,国人在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