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隐居处——孤云草堂
孟继新 刘国成
在曲阜城东北25公里处有一处久负盛名的胜地,原名龙门山,因两山对峙如石门,故后来称为“石门山”。这里水脉充盈,云蒸霞蔚,山岩秀奇,树木茂密,千百年来吸引无数文人雅士前来寻奇探幽。在这峰峦绿树之间,有一座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清代著名的戏剧家孔尚任当年隐居的孤云草堂。
草堂正房三间,偏房一间,坐落在山腰的一处平地上。走进草堂,堂内设方桌、条几、顶子床、书架及文房四宝等物品,墙上挂着一幅画像,画中的人物就是孔尚任,堂前还有其读书时的石雕立像。
孔尚任,字季重,亦字聘之,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玄烨到曲阜祭祀孔子时,孔尚任充任引驾官,并为皇帝讲经,深得玄烨的赏识,特旨令吏部破格任用孔尚任为国子监博士,并进京为官。孔尚任所著的剧作《桃花扇》,影响很大,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同提并论,有“南洪北孔”之誉。
顺治五年(1648年),孔尚任出生在曲阜一个书香之家,家境还算殷实。他自幼好学,苦读经传,准备走当时读书人必走的科举之路;他博览书史,梦想着有一天会功成名就,在仕途之路上大展宏图。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只考取生员(即秀才),以后屡试不中,最后不得不变卖田产捐纳了一个监生的科名。然而,所捐监生并没有实现孔尚任走上仕途愿望。孔尚任心中愤懑。31岁那年,他游览石门山,被那里的环境所吸引,留连往返在密林浓云、枯木危石之间。忽然,他发现一处地势幽深偏僻,东临青壑,西面有金屑泉,后面为坡度较大的摩崖,一种在此结庐隐居的冲动油然而生。想着多年的考场失利,郁郁不得志,不禁悲从中来,吟道“故取少陵幽人诗,而以孤云题草堂”。此后他便建造几间草屋,开始了山野田园的悠闲生活。
他用大量的时间在此读书隐居,除博览群书外,还对前朝逸闻旧事、古代礼器乐律悉心留意。石门隐居使孔尚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为他迎接重大机遇准备了条件。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孔尚任35岁时,衍圣公孔毓圻恳请他出山为其夫人张氏治丧。接着又委托孔尚任编修《孔子世家谱》,并参与《阙里志》的编撰工作。为了迎接康熙皇帝的南巡祭孔大典,孔府选出数百名弟子习学礼乐,并且“采访工师,造礼乐祭器”。(《出山异数记》)由于孔尚任精通礼乐与文物鉴赏,这些工作便顺理成章地由他来主持。他表现得很出色。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康熙皇帝结束第一次南巡后返京路过山东,特意到曲阜圣城祭祀孔子。孔尚任以圣裔身份被推举为筵前讲经人员,他讲了《大学》,并受到康熙皇帝赏识。随后,孔尚任又兼任导游,引圣驾观览孔庙、孔林等圣迹。康熙皇帝非常满意,特旨令吏部破格任用孔尚任为国子监博士。
就这样,孔尚任由一个乡村秀才平步青云成了国子监博士。这件事对孔尚任来说,简直是意想不到的人生大事,他在《出山异数记》中,全面记述了康熙皇帝祭孔的过程,用“犬马图报,期诸没齿”等字眼表达了自己无比感激的心情。其中对康熙三次问到他的年龄,更是感到无上的荣光,他在文中写到:“霁堂陛之威严,等君臣于父子。一日之间,三问臣年,真不世之遭逢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十八日,孔尚任怀着“犬马图报”的心情,奔赴京城,二十八日升国子先生座,从此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康熙皇帝破格提拔孔尚任,只是一种尊孔崇儒、礼遇圣人之后的姿态,回京以后,其实已经不再记得孔尚任这个人。因此,孔尚任出仕以后,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国子监博士是学官,一般不会有直接升迁的机会。一年后,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孔尚任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出使淮、扬一带治河,参与疏浚黄河海口的工程。因时任河道总督的靳辅不同意疏浚下河海口,河口官员之间争执不断,致使下河工程一再受阻,不能连续施工,治河工程也就一拖再拖。孔尚任也因此漂泊淮、扬之间达三年之久。
在淮扬治河的三年里,由于治河官员的争执,使孔尚任也无法在政务中有所作为。但他却充分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正是这看似闲散的三年,成就了《桃花扇》,也成就孔尚任的文章事业。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孔尚任返京,继续做国子监博士。孔尚任不但爱好收藏,且知识渊博,长于考据。在京城这样一个文化中心,他有充足的时间与机会收藏文物,宦囊几乎都用于此。他还通过对书画、玉石、古乐器等文物的详细考证,完成了《享金簿》一书。此书论述详尽,见解卓越,显示了他的博学多才。其中他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收藏的唐代宫廷乐器小忽雷,成为他后来创作传奇《小忽雷》的机缘。当然,创作《桃花扇》仍然是他在京城时倾注心血最多的事。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做了多年国子监博士的孔尚任得以迁户部主事,任宝泉局监铸。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还是用在《桃花扇》的构思、创作上。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孔尚任三易其稿、倾注十余年心血的《桃花扇》终于完稿。当时,整个京城都沸腾了。王公缙绅争相传抄,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桃花扇》上演后,更是轰动全国。被吵得沸沸扬扬的《桃花扇》,很快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关注。这年秋天,康熙皇帝突然令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仓促中,孔尚任在中丞张平州家觅得一本,“午夜进之直邸,遂入内府。”(《桃花扇本末》)然而,祸事也从此降监到孔尚任头上。
这时的孔尚任刚刚由户部主事晋升为户部广东司员外郎,品级也提升到了从五品。对孔尚任来说,《桃花扇》创作的成功,加上上升迁之喜,可谓双喜监门,春风得意。谁知他突然被以“耽于酒诗,废正务,宝泉局监铸不善”为由,不明不白地被罢了官。本来是被皇帝破格提拔入京,突然之间却又被罢免,孔尚任以为是皇上听信谗言,有人陷害自己,后来经人指点,才恍然大悟,于是,干脆放弃了留京申辨的打算。他在《放歌赠刘雨峰寅文》诗中说:“命薄忽遭文章憎,缄口金人受诽谤。”从中隐约可以看出,孔尚任已经知道是《桃花扇》带来的文字之祸,导致了自己的命薄被黜。当时康熙皇帝为尊重儒学而破格起用他,他却创作了题材如此敏感的作品来缅怀南明旧事,大抒兴亡之感,怎能不令皇帝恼怒呢。
《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写的是明末旧事,这当然不会被满清统治者所能容忍,罢官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两年之后,54岁的孔尚任离开京城,携着他的《桃花扇》回到曲阜石门山中。山水依然是山色入目,溪水潺潺。而经历了世事沉浮的孔尚任带着哀怨、忧伤、愤懑开始了在孤云草堂的隐逸生活。期间他曾远游山西平阳、河南大梁、湖北武昌等地,但时间都不长,就这样这位充满才情的戏曲家在这又过了十几年的清苦的隐居生活,最终在草堂郁郁而终,享年71岁。
孤云草堂作为孔尚任这位清初大才子的隐居之地,常常被人提起。“孤云”二字体现了孔尚任洁身自好的高贵品格,体现了一个拥有儒家正统思想立场的文人气节。当然现代社会我们已不可能再隐居山林,但像孔尚任这种追求自然,保持高贵节操品质的人是值得我们向往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