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继新 牛秋鹏
孔林内许多墓冢前有长长的神道,高大的石仪成对地耸立在神道两旁。点点墓冢,累累碑碣,再加上这排排石仪,孔林的肃穆、威严与壮观也就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最引人注目的是孔子墓神道两旁的一组石仪,有成对的望柱、文豹、甪端、翁仲八石。该组石仪为宋宣和五年(1123年)营建,是孔林内现存最早的石仪。它布局疏密得当,富有气度,雕刻集圆雕、浮雕、线刻多种技法于一体,刀法洗练,简洁严整。
宋朝建立之初,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就曾下诏:“前代帝王陵寝、忠臣贤士丘垅,或櫵采不禁,风雨不芘。宜以郡国置户以守,堕毁者修葺之。”在他的号召下,宋朝各代君臣对名人墓冢皆呵护有加,著名的孔圣人之墓自然也不例外。
纵观赵宋一朝,其尊孔奉道,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真宗时,亲临阙里拜谒孔子墓,并迁治所于寿丘,建仙源县城,与曲阜结下了不解之缘;金人入侵,宋王朝被迫南迁,也没忘记把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带上“扈驾”随往。孔子在宋代统治者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北宋时期,王公大臣于墓冢神道处建制石仪已经是相当普遍流行了,一些名人的陵墓前也是石仪累累,这便为孔子墓前建造石仪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于是,就有人上书徽宗皇帝,提议为孔子墓营建石仪,得到了皇帝的恩准。
宣和元年(1118年),徽宗皇帝下旨为孔子墓建造石仪,这是一个繁索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单是石仪雕刻的工艺问题,还牵连到当时石仪的定制问题,这就考验了树立石仪者的智慧。故而,从选材备料到雕刻树立,历时五年方才完工。
原来,按照宋代石仪的建制,三品以上官员的墓所可立石人一对,石马、石羊、石虎、望柱各一对,计十石;五品以上立石羊、虎、望柱各二,计六石;六品以下不得立。而宋代皇陵神道石仪有望柱、象及驯象人、瑞禽、獬豸、仗马与控马官、客使、武臣、文臣、门狮等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照此看来,孔子墓前的神道石仪不符合当时的任何建制。仔细分析,孔子墓石仪的设计、打造、陈设,当事者还是颇费心机的。首先需要考量的是,孔子时为“文宣王”的封号,不同于当时三品以上之官,他们与孔子根本没有可比性。如果按三品以上的官制建造这组石仪,便是对孔子的大不敬。其次需要顾虑的是,孔子不能等同于当时的帝王,如按帝陵之制则犯大忌。怎样在这其中寻找新的平衡呢?看来只好在石仪的种类上打破界限,谐调关系了。自从唐朝时确立石仪定制开始,瑞兽、神兽只有帝王才有权使用,这象征着帝王“天子”的至高地位。王公大臣只能使用马、羊、虎等一般的兽类。而孔子墓前的这组神道石仪却出现了甪端、文豹的身影,除皇陵以外,在同时期的神道石仪中是绝无仅有的。如此一来,千年后的我们才有幸见到这一组恢宏壮观,别具特色的石仪。
那么,这样的石仪具有怎样的表意呢?让我们走近孔子墓神道石仪,了解一下它的文化内涵:
望柱:为八楞形,高640厘米,角宽29厘米~27厘米,柱上端雕莲花盆,盆上放一鼓腹缩口花瓶,柱下雕宝装覆莲座,富有当时流行的宗教色彩。所谓望柱,实为华表的延伸。关于华表,历史有多种注解,一说是用于纪念的标识;一说为部落的图腾标志;还有一种说法是由古代名为“木铎”的乐器演变而成;此外也有人说它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的遗存。在种种说法中,较为共识的是﹕望柱系帝尧时名为“谤木”的立柱,为纳谏之用。总之,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成为权力地位的标志,成为高贵的象征。
文豹:亦称之瑞兽,其实是石虎的人为变异,在其它陵墓石仪中可称之为文豹的,绝无仅有。后人为了凸显孔子墓有别于其它陵墓神道石仪像,故把石虎称之为瑞兽——文豹。当然,此石虎在砻刻之初非常夸张、写意,怒目圆睁,口作吼状,增加了文豹的威仪。特别是两侧似翼的雕琢,保留了传说中神兽的文化元素,提升了文豹的内涵与品位,且正好与孔子“文圣”的称号相对应,这也是后人称它为文豹的根本原因。至于其兽能腋下喷火,性情温顺的附会之说,则更显示了人们对孔子墓的敬畏。
甪端:是宋代陵墓中始现的一种臆造神兽。沈约《宋书符瑞志》载:“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则奉书而至。耶律楚材谓为旌星之精灵,异如鬼神。”可知,甪端是识贤聪慧的神兽。统治者为了表示自己的贤明,往往对此兽情有独钟,常置于宫廷中以示下,故而成为了皇帝的专属。此兽置孔子墓神道以守,其一,寓意孔子德高盖世,贤可比君;二为象征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治国之道的行为如同甪端。值得注意是,甪端与獬豸其形相似,往往被人们混为一谈。细观之便可发现,它们的区别在于其独角前挑为獬豸,后顺为甪端。獬豸是法律的象征,常常置于宫府衙门前以示公正。
翁仲:据说,翁仲为秦时的一名武将,但不见正史。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载:“翁仲姓阮,身长一丈二尺。少为县吏,为督邮所笞,叹曰:‘人当如是耶!’遂入学究书史。秦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兵守临洮,声振匈奴,秦人以为瑞。翁仲死,遂铸铜像置咸阳司马门外。”“督邮”一职为西汉始设,“为督邮所笞”不会发生在秦时。可见,后人对秦时的翁仲其人只是异闻传说,附会的成分较多。但翁仲高大武猛的形象却是实实在在地镶嵌在历史的记忆里,成为人们钟爱的守护神。唐时,依班朝之制,由双武将改为一文一武,并为后世沿用。现存翁仲为清康熙年间完全仿照宋代形象雕琢所立,只是比原来的体积略大,原石被移于孔伋墓前。
孔子墓前的翁仲依定制左文右武,文者双手执笏,武者双手按剑,身着公服整齐,庄严肃穆。宋代的公服沿用唐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绅带长垂。此时的官帽叫做幞头,百官公服一律服著幞头、带、靴。幞头左右所伸出的两角,初期较短,从整体装束来看,该翁仲完全是按照北宋当时的文武官员形象打造的。
孔子墓树立石仪,对于孔氏族人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石仪树立完毕,孔氏族人专门立石以记,载曰:“孔子墓旧无石仪,有司请于朝,命工镌造。虽以克(刻)成,委扑于坟林外污泥中,积有日矣。一日通判袭庆府王衣、衍圣公孔端友、仙源宰不谖、丞孔埙、巡检王景、县尉李大钧,及于庙宅族人同日议:揆日午时立于宣圣坟前,实擢奉朝廷尊师重道之意也。时大宋宣和五年十月初三日记。”
孔子墓神道石仪,具有极高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是极其难得的石刻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