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刘墉

日期: 2018-03-21
浏览次数: 40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刘墉


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王铎


清代中期,指的是乾隆、嘉庆年间。在这个阶段,书法的发展,表现为帖学、碑学的并驾齐驱。

乾隆皇帝喜书法,尤其推崇赵孟頫。受此影响,清代的帖学书法在乾隆年间发展到了高潮,出现了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永瑆、铁保等一批帖学名家。此后,帖学就走向衰微。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朴学兴盛,金石出土也很多,碑学书法开始兴盛。理论上的表现就是阮元的文章《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他的这些著作标志着碑学理论的确立。

清代乾嘉年间出现了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为代表的“帖学四大家”,以及梁巘、钱沣、永瑆、铁保、姚鼐等大批的帖学名家。


 书 法 家 简 介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大学士刘统勋长子,清朝政治家、书法家。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王铎

△刘墉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



  书 法 风 格 


刘墉通经博史,又以善书与翁方纲齐名。 刘墉书法,随乾隆年间的书坛风气,初学赵孟顯, 后学董其昌,继而泛学诸家,博采众长。小楷书师法钟繇、颜真卿:行草则泛学《淳化阁帖》中诸家书,以及隋智水、宋苏就等。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很难看出他从形迹上摹仿古人书法。如行书《临初唐书轴》,笔画圆圆软软,细体会其筋骨,则沉着内含, 最能体现“绵里裹铁”的妙用风格。尽管他以笔画丰肥为主要特点,却也常常出现细瘦如筋的笔画,忽肥忽瘦,变化无常,又表现了藏巧于拙、自成万态的情趣。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王铎

刘墉书法

刘墉特别喜好浓墨,写字比较圆厚,不加连绵,空白宽大,在一种特殊的手法中,、表现出独特的境界。不喜欢他的字的人,说他写的字像“墨猪”、“兔粪”,加以这一类的讥评。但是有很多人喜欢他那丰满之中强劲有力的字,称赞说:“貌丰骨劲,味厚藏神”(《松轩随笔》)。刘墉还喜用狼毫硬笔,在极光滑的腊笺上写异常丰肥的字,墨色沉郁浓厚,且字画沉着不浮,确实表现出了他的深厚功力。刘墉的小楷书仍为馆阁一体, 未能摆脱当时社会的习尚。从根本上说他仍是帖学书家,并且是当时最博学的帖学书家。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去世的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当值,晚上还开宴会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说他“鼻注下垂寸有余”,暗合佛语中的善于解脱之意。不管怎样,刘埔可算得上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真可谓功德圆满也。善哉、善哉!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王铎

  • 《入法界体性经》



  名 人 轶 事 


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 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 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80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王铎

刘墉书法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杨丙震

审编:龚昌华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