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求子祈嗣习俗汇编 【上】

日期: 2014-06-11
浏览次数: 384

古代求子祈嗣习俗汇编 上


古代求子祈嗣习俗汇编 【上】


作者:孟继新 张博 曹帅  来源:彭门创作室

传统观念,不孝以“无后为大”,故以早立子为荣。旧时人们对怀孕过程没有科学的认知,常常认为怀孕有着超自然的力量,故婚后怀孕较迟往往即行“祈子”。以山东等地民间为例,祈子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押子、舍饭、拴娃娃等。

押子,一般是在有神庙的山林里的柏树枝上放一块石头,这是因为“柏枝”的谐音为“百子”,以祈得怀孕生子。

据说,旧时“泰山前后的斗母宫、灵岩寺周围的柏树上,常常见到上面押着许多小石头,每逢庙会日,祈子者选择一棵大柏树,烧纸礼拜,把小石蛋放到枝杈上,礼仪即告完成。有的有后来者在先前的石头上再放小石块,如此叠加三层四层,呈宝塔形。”其他各地有神庙的地方,也大抵如此。

曲阜人往往去孔子出生地尼山向山神求子,希望得子聪明、成大器。此外,当地还有一种祈子的习俗,即春节时,待儿子五更时分出去拜年之际,老太太悄悄尾随到自家的大门外,在黑影里摸块石头带回来,藏在儿媳妇的床沿下,据说这样可以代儿求子。

类似押子的还有吃柏子和槐子,这也是在寺庙里的古树下进行的。每逢庙会或年节时,祈子者到古柏或古槐下进行祷告,摘采柏子或槐子食之,认为这样即能怀孕有子。

舍饭即施舍粥饭予人,是祈子的又一种形式。过去不孕的人认为自家的阴功不够,所以乏嗣,便在每年冬天施舍粥饭以积阴德,求得天赐福子。舍饭一般在腊八日进行,通常是平日做饭时,每天留下一点米,攒到这一天,做成稀粥施舍给贫困之人。有的只是一种仪式,用少量稀粥,里面放上枣、栗子等,分送给少数几个人,表示一下舍饭的意思。

舍饭的具体形式是,腊月八日早上,取出平日积攒下的米做成稀饭,祈子的妇女一边烧饭一边念道:“为儿省下一把米,为儿省下一把面,留到腊八去舍饭。”饭做好后,抬到街上去施舍。

拴娃娃,又称拴喜、拴孩、叩儿、抱孩子,是祈子最普遍采用的形式,旧时中原一带各地都很流行。拴娃娃大都选择在娘娘庙(奶奶庙)、张仙庙之类的地方举行,参拜的无非是送子观音、送生娘娘和张仙送子等神祗,这与当地的民间信仰不无关系。

送子观音即碧霞元君,发源之地为泰山,属道家文化。送生娘娘是碧霞元君的从属,陪坐于泰山行宫碧霞元君之旁,有一木刻上写:“我本一片婆心送这个孩儿给你,尔必百般善事要留些阴骘与他”。送生娘娘也有一个属下俗称“送生哥哥”,是个男人的形象,肩上背有一布兜,兜里装有泥娃娃,他的使命是听娘娘的指令,负责向祈祷人送孩子。从前我国各地建有许多娘娘庙,庙内的供桌上,摆放有数十个男性泥娃娃,或坐或爬,露着“小鸡儿”。拴娃娃者在女性长辈的陪伴下,在庙里交上喜钱,然后磕头焚香,祷告祈求后,便可从泥娃娃中挑选一个,拿红绳往其脖子上一套,这便认为是把娃娃拴来了。如果生了孩子,要再去庙里上供还愿。

旧时,泰山王母池的拴娃娃仪式由庙中道士主持。祈子者在神案上挑选一个泥娃娃,双手授于道士,道士代为祈祷,然后将系有铜钱的红线套在该泥娃娃脖子上,手持娃娃用铜钱碰敲神像前的铜罄,然后为将来出生的孩子命名。祈子者回家将娃娃藏在卧室某处,人们相信这便可以得子。

张仙是我国民间有一送子人神,传说他既能送子,亦能佑子,从前多地立有张仙庙,而人们家中多悬挂其像。据辽宁《义县志》记载,民间张仙送子的画像分为站立、安坐两种样式:“某妇生子弥月后,则由某妇母家购张仙站像,赠之使供,取其宜子。该子成室后,则张仙换用坐像,表示宜子有功。”

我国许多地方,如果年轻的妇女结婚二三年内还没有怀孕,就要考虑祈子了。祈子局部地域有固定的日子,各地因风俗不同而时间不一。在山东临清,祈子之日,大都到娘娘庙跪乞送生奶奶,将看中的泥娃娃用事先准备好的红线拴住,口中念念有词道:“有福的小子跟娘来,没福的小子坐庙台,姑家姥家都不去,跟着亲娘回家来。”然后,用红布把泥娃娃包起,抱回家放在炕头上的窗窝里,一日三餐供奉。倘若来年还是没有孕况,则再次祈子。如果有孕,特别是生了男丁,要携带丰厚的礼品来娘娘庙还愿。

山东胶县一带拴娃娃日期是正月十五日,祈子后的第二天由庙里的主持把泥娃娃送到祈子者家里,放置于床头墙上先期挖好的洞里,也是一日三餐供奉。怀孕生了孩子后,就直接把泥娃娃砌到墙里,寓意孩子永久性留在家里。

山东滕县一带有到尼姑庵与尼姑结干亲的祈子风俗。不孕妇女到尼姑庵说明来意,献上彩礼后,就以姐妹相称。尼姑用红绳拴一泥娃娃,并给起一个乳名,授于祈子者揣在怀里,如同婴儿般怀抱着一路呼喊乳名回到家里,安放于床上。此后,夜夜守护直到怀孕生子。所生的孩子,日后要喊尼姑干娘。

旧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影响巨大,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观念根深蒂固,从而促使民间形成了一些求子祈嗣的习俗。除山东外,南方有些地域,有正月十五以竹杖、木棍抽打新娶的媳妇以求得孕谓之“拍喜”的风俗,此遗俗较为独特。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述了福建闽侯县“拍喜”的习俗:“闽侯西门外某乡,风俗鄙陋。其最足以令人喷饭者,则为乡民娶妇,至次年正月十五,亲邻持竹杖觅新妇打之,谓之‘拍喜’。随拍随问曰:‘新娘有喜未?’应曰:‘有’。则挟竹再往他家。设畏羞或倔强不答,则连打连问以逼之,必使答应而后已。妇呼号痛苦,至于身无完肤不恤也。设若未孕,次年如旧,直至有孕生子后才能摆脱这种厄运。”

有民俗专家指出:“‘拍喜’用竹杖的原因有三:一是‘竹子’与‘祝子’谐音,取其祝殖得孕的寓意。二是与古代神话竹中藏儿、得儿传说有关。古代夷狄中的夜郎国竹王,传说就是从竹子中出世的。据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于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竹中存子、竹能传子。竹杖之用,是以声音、触摸为媒介,以巫术为信仰,追求感而生子的‘得喜’效果。三是竹子可以避邪。

我国古人的自然观认为,月亮是女性的保护神,其自身圆缺的变化,被看作一个不断生育的过程。而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是一年中的首次月圆,被称作“太阴”,满月的天象又当作“团圆”,便具有了祈孕的象征。因此,在正月十五日“拍喜”,隐含着祈月感孕的文化元素。

旧时,江苏泰兴地区也曾经流行一种“棒打求子”的陋俗,与闽侯的“拍喜”十分相似。每到正月十五,村里如果有媳妇婚后两年还没有怀孕,该媳妇就要做好挨打的准备了。这天一大早,村里的一些无聊小青年会手持棍棒闯入不孕者家中,把不孕媳妇强行拖至村子里某个诸如马厩、粪坑等污秽之处,用扫帚、竹条、木棍拍打,赶着不孕媳妇奔跑。求饶是不起作用的,一阵下来身上已是伤痕累累。此时,丈夫只能远远观望,不能向前阻止。直到眼看媳妇难以支撑,做丈夫的才笑脸向前劝阻,并掏出香烟、糖果之类散给众人。如果来年还是不孕,再次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为何做丈夫的乐意看着自己的媳妇挨打而无动于衷呢?这与“棒打出孝子”的信条被曲解附会为“棒打出小子”有关,挨了一顿棒打,来年能生出胖小子,做丈夫的认为:值得。而棒打的地点为何选择在污秽的粪坑?这则与民间紫姑神的信仰有关。

紫姑又称“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是古代传说中的厕神。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说:“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云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以厕间或猪栏边迎之。”又有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引《显异录》:“唐紫姑神,莱阳人也。姓何氏,名媚,字器卿(他书皆作丽卿),自幼读书辨利。唐垂拱三年(687年),寿阳刺史李景纳为妾,妻妬杀之于厕,时正月十五日也。”由此,便引发出民间在正月十五妇女迎紫姑神的习俗,而迎神的地点是在厕所里或粪坑旁。这种活动所寄心愿中常常就有“得子”的祈盼。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