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氏 中 兴 祖
孟继新 刘欢 曹帅
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被孟氏后人尊为“中兴祖”。
公元十三世纪初,北方女真部族的铁骑,在一番腥风血雨中南下中原而建立的金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风雨飘摇。而此时蒙古彪悍的战马与锋利的弯刀,已经在朔北的寒风中垂涎欲滴,形成虎狼之势。无数无辜百姓在忍受着河患水灾以及盗贼猖狂的掠夺,曾有史书记载 “赤地千里,白骨蔽野”来描述当时的世象。连年战争加上天灾的猖獗,让这个时代真正的蒙上了一层血色,而无数本应安享天伦的黎民成为了时代的无助的弃儿。
然而纵使是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在这个极重血缘关系的东方国度,在邹城这个“孔孟桑梓之邦”有一位老者还在一如既往的延续着祖上的传统——续修家谱——想办法去整理那些残缺难辨但仍有些遗迹来可循家族谱系。或许是邹城东倚沂蒙山区,北枕泰岱南脉的这种特殊地理位置才让其远离战火,让这地区百姓免遭铁蹄蹂躏。
这位老者便是孟子四十八代孙孟润,此时已经是风烛残年的他在浩如烟海的文卷资料中去寻找关于孟氏家族的点滴资料,就像一只为了寻找植物而行走在广袤的大漠中的单峰驼,只是为了有价值写东西不至于中断,只是为了完成属于他这一代人的任务。为此他查阅祖上传下来的家族史的很多记载,寒暑易节,未敢懈怠;为此他皓首穷经,翻阅大量相关资料,无数个寂寥的夜晚伴随着妻子的酣眠烛光下的他已经不知道燃尽了多少烛油。条件很是艰难,资料短缺,身为一方县令公务缠身。但他自始至终没有放弃仔细的填充这枯燥的族谱,也未曾有过松懈,自始至终未曾敷衍过自己,因为他知道良心是永远敷衍不了的,这些足以让他骄傲!
年轻的时候某个深夜他也应该在烛光下有过抱怨,抱怨人生苦短,抱怨史料繁杂,抱怨错过了多少青春的歌舞升平。但是当他翻阅孟氏家谱时发现的一些记载才让他感到他是幸运的,幸运在祖辈已经帮他解决了很多的扑朔迷离的根源的问题,幸运在他的任务本身已经算的上轻松了。
他埋下头认真的看着那些记载,那是祖上传下来的族谱,泛黄的纸页,刚健俊美的字体,外人是未曾见过的,也是没有兴趣的,现在这个世界只有他独有这种权利,独有这种兴趣,独有这种酣畅淋漓的求知欲,这一刻他几乎将之看做成自己的一项事业,一个让自己体会到伟大并感动的事业,彻底的投入其中。
思绪无限纷飞,事情追溯到了百年以前。宋朝景德初年,正值契丹寇贼的铁骑夹杂这北方的朔风中的严寒,在深夜中呼啸而来,皇帝在北巡期间御驾亲征,战火突至,一时之间山东地区动荡骚乱,百姓纷纷逃亡。此时邹县孟子第四十四代孙孟公济无计可施,收拾行装正要离开时,考虑到兵荒马乱的时局,而家族宗谱随身携带难保会丢失遗落,便将其装于匣子中砌于房屋墙内,而后率领孟氏宗族内的人一起逃亡到东山地区,从此关于孟氏宗谱的下落便无人知晓。之后时局动荡,孟氏家族流亡他地亦无心修整家谱。等到元丰六年,相对稳定时期,家族中人陆续归乡,此时看到经过战争破坏导致的满地疮痍,很多人离散未归,关于宗谱下落亦是无人知晓。族谱的遗落更是对整个家族的打击。等到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自幼喜读孟子论著,进士及第后到兖州任知府,拜访四基山南面的孟子墓,见到了孟子第四十五代孙孟宁。孔道辅万分欣喜,于是“荐于朝”。由于当时孟子思想在社会影像渐渐扩大,朝廷便授予孟宁迪功郎官职,进而又任命为邹县主簿。
此年,孟氏家人修缮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的房屋时,在坍塌的墙壁和扬起的灰尘中发现了许多竹简,但可惜的是这些竹简历时已久,再加上潮气入侵以及鼠虫的破坏与蛀蚀已经变得破败不堪,有些无法捋顺到甚至难以辨识。
宗谱的再次发现确实让人兴奋欲狂,但是破败至使人心痛而扼腕叹息。宋代元封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面对着残落的家族宗谱,前人的宗谱流传于此却成了这般模样,有愧于先祖,而无颜见后世子孙,而这代人不觉肩负起了更大的使命,对旧资料的整理和新资料的的发掘任务就落在了这一代子孙肩膀上面。
于是孟子的四十五代孙孟宁主持纂修了族谱。修缮家谱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如从亚圣孟子延续到四十五代孟宁,多为单传,其间第二十二、二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七、三十九代虽然有兄弟二人或数人,但不知何种原因,几乎都是次支失传。只有三十五代例外,是长支失传。更糟糕的现实是自魏晋以后,因战乱频仍,孟氏族谱屡遭劫难,而残缺不全这些关于自己家谱的问题不可小觑,更不可潦草行事。编纂家谱便成为一件很繁重的任务,整理参考大量的材料,搜集相关的信息,不断地验证真假,矫正对错。经历的很多个日日夜夜繁重的筹集资料,不断的参考史料和家族的年迈的经验丰富意见,终最将族谱修缮完毕。而孟宁毫无疑问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当时的环境与条件下对族谱的考察与修订必定会是十分难以操作的,这正是后人难以企及之处。
时隔不久,孟子庙在四基山脚下建成。宋神宗赵顼十分赞赏孟子。宋神宗赵顼追封孟子为“邹国公”,诏书中称:“自孔子殁,先王之道不明,发挥微言,以诏三圣,功归孟氏,万世所宗。” 1084年,孟子开始从嗣于孔庙。
自孟子直到四十四代孙孟公济,在其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孟子一直未得到祭祀。只到宋景祐四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访得公济之子孟宁,荐于朝廷授予官职。孟宁从故宅古壁中得其父所遗家谱,重加修辑。孟氏家族才得谱系有序。后随着对孟子的尊崇,孟子嫡裔的加官进爵,孟氏家族才真正振兴起来,发展成为我国较大的望族之一。孟氏族谱真正有详细可信的文字记载,也是在孟宁之后。
孟子以及其后人被受到重视也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北宋以来,孟子的学术思想在知识界和文人圈子中逐渐得到重视,因此也得到朝廷的关注。北宋皇帝认为: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涉及到人民利益的内容,也是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的重要工具。封建帝王的重视,孟子的思想也普遍得到学术界和民众的认可。孟子思想得到重视后其地位也逐渐上升,名气也逐渐扩大。孟子的名气上升后,谁是孟子的后裔也有人关心了,也就有了孟宁修缮族谱以振兴家族和适应社会的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