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礼器——罍
孟继新 彭庆涛
过去,孔庙祭祀由国家操纵,其目的在于历行教化。祀孔表明,国家历行教化的根本内涵就是孔子之道。孔子之道也被称作“礼教”,崇祀孔子也就是推崇“礼教”。
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礼,就无法敬礼天神地祗;没有礼,就不能把人分为君臣上下不同的等级;没有礼,就不能分别宗族、亲戚的亲疏远近。礼,就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
古代中国的太平盛世,往往以礼仪之邦为标榜,这是历代统治阶级治国的最佳蓝图,这种蓝图起源于以礼治国的理想。礼有多重含义,礼貌之礼、仪节之礼、伦常制度之礼,从春秋以来就有这样的区分。礼治、礼法、礼教、礼律从不同层次表述礼的内容和功能。礼涵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众多内容,几乎成为传统文化的同义语。
周代确立亲亲、尊尊的规则,所谓亲亲即以自身为起点上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下延亲子、孙、重孙等九代亲属关系,以嫡长子为中心成为一脉,由此发展为宗法制、分封制和继承制,确定尊卑贵贱不同等级物质权益和交往方式。以血缘为基础的礼和权利、财产再分配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典章制度和各种繁文缛节,礼制在周代遂发展完备。
孔子以一种历史使命感和文化担当者的情怀,而忧心忡忡地说:“呜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他认为,礼的意义太重大了,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孔子以复周礼为己任,提出仁的命题,并以仁释礼,又使周礼有所发展。仁的字源是二人,指人与人的组合,孔子赋以道德属性,发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人而不仁如礼何?”他把不仁视为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用爱亲人之心推及他人就是仁,这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不拘守血缘的限制,从而突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周礼,把礼推到社会的下层。人殉、人祭本是古礼,到春秋时代人们用“非礼”加以谴责这种不仁的行为,反映出礼因为有仁的精神,出现了新的面貌。
孔子还把礼列为人人可学的对象,求仁复礼不假外求,完全取决于自己,“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论门第出身,职位高低,谁具有克己复礼的工夫,谁就是仁人。一家仁,一国兴仁。把治政的途径,引向诲人自省的道德境界,形成儒家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礼,经过孔子等人补充发展,内化为修己之道,外化为治人之政,于强制于教化,使国家法权与道德修养融为一体。礼制首先是从生活方式着手,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官民、士庶日用消费的差异。处处、事事要做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相称。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对民族性格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中国人长期生活在封建社会,民族性格的特征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礼制是用权力统治财产的体现,有财产并不能随意享用消费品,必须要受到身份品级的限制,这是实施礼制的通则。
正是因为孔子的“礼教”,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才受到人们的广泛敬仰和奉祀。每年在孔庙所举行的祭孔大典,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孔庙举行的祭孔大典中,除了有隆重的仪式外,还有全套的祭祀礼器。“罍”就是其中之一。
罍,是古代大型盛酒器,也可以用以盛水。短颈,大腹,有的口大有的口小。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尔雅·释器》:“彝、卣、罍,器也。”疏:“罍者,尊之大者也。”《五经异义》引《韩诗》说:“大一硕。”《周礼·春官·鬯人》:“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罍又兼可盛水,《仪礼·少牢馈食礼》:“司空设罍水于洗东,有木斗。”
罍的器形,见于商代晚期,至今未发现商代早期和中期有罍这种器形。当时大的容酒器是大口有肩尊和甂,甂和罍在商代中期前段有一个互见的交叉时间之后,不久甂便基本消失了,而代之罍这种大型酒器。很可能罍是在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体升高的结果。
说起中国古代的酒器,那真是琳琅满目,洋洋大观。
古人喜欢饮酒。周朝人说,酒可以“合欢”、“养病”、“养老”。汉朝人说“酒百药之长”,“嘉令之好”,“非酒无以为礼”。晋朝刘伶《酒德颂》中讲,大人先生“止则操卮执觚,动则絜榼提壶,惟酒是务。”唐朝大诗人李白常常是“一醉累月轻王侯。”
古人饮酒,不仅注意酒的质量是旨酒、清醴,还是村酒、浊醪,而且还十分讲究酒器,所谓“非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千百年来,由于时代变迁,用料、形制、容量、装饰和用途的差异,便形成了许多的种类和繁多的名称。若按用途,可分三大类:贮藏器,如尊、瓮、坛、缸、罍、钟、彝等等;盛酒器,如卣、尊、彝、钟、盆、榼、瓻、瓶、壶、盉、铛、酒螺、酒仓等等;饮酒器,如尊、钟、爵、斝、卮、升、斗、角、斛、勺、瓢、杯、盏、盂、觚、觥、觯、觞、碗等等。有的酒器,如尊(樽、鐏、罇)、钟等是一器多用。
当然,盛酒的与饮酒的尊、钟大小是不同的。若按形制分,有足无足(圈足或支足)、有耳无耳(单耳或双耳)、有肚无肚(是圆还是方)、有颈无颈(是长还是短),是侈口还是敛口,有无流嘴,有盖无盖等等,形制决定了器物的基本名称。用什么质料,绘制什么图案,配缀什么装饰,有时又决定了器物的具体名称。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意思是,我且用这金罍品尝,我且用这兕觥畅饮。罍是刻有云雷纹或龟纹的酒器,刻有山形图案的称山罍,传说是夏朝时的酒尊。罍,大者为贮藏、盛酒器,小者为饮酒器。金罍,不一定是金质的,多半是铜做的。若是“人君黄金罍”,这可能是金质的。
从文物考古上讲,古代酒器分出这么多名称与区别,而在古代习俗中常常有用一两种酒器通代的现象。商周时代的习惯,所有的酒器可以称为钟,但盛酒供祭祀的器具不入此列,专称为彝。有的古人说,所有的酒器都可以称为尊,不同的时代称不同的别名:舜时的尊称为泰,夏朝的尊称为罍,殷朝的尊称为著,周朝的尊称为牺象;或者将大小不同的尊称不同的名称:大尊称为彝,中尊称为卣,小尊称为罍。也还有人说,爵、觯、角、散(尊)、觚等五种酒器总名曰爵,盛酒拿在手中称为觞。有的古人说,角便是爵,角作为祭器便是爵。古人异说纷纭,史书上的解说也多有抵牾,这是因为:一,时代的变迁;二,古人没有对酒器进行严格的分类。
在古代,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酒器,不能乱来。天子的饮酒器称斝,诸侯的饮酒器叫角。祭奠山川用蜃尊,蜃尊的图案是蚌和月;杀牛羊祭祖先用散尊,散尊色彩为全红或全黑;随葬死人用概尊,概尊上下为黑色。官职不同,使用不同的爵,所以爵的大小和形制可以标明某人的官阶,因而有“爵位”一词产生。卮,是尊贵的酒器,青少年和妇女是不许用的。
孔庙中设置的罍,在祭祀仪式中却不是以酒器面貌出现的,而是以水器出现的。《圣门礼志》曰:“罍似壶,大者受一斛,《诗》曰:‘酌彼金罍,取以佐尊,以其不穷也。’又《书》:‘云雷,象者。酒则取其阳气发达,盥则取雷震之威,以起敬。’”今祭时多用为盥器,以盛水,故与洗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