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礼器——簋

日期: 2024-11-22
浏览次数: 0

祭孔礼器——簋

                   孟继新  牛秋鹏

 

祭孔,也称祀孔,是为尊崇与怀念孔子而举行的仪式。

孔庙祭祀分为释奠仪、月望行香仪、岁时常祭仪、告祭仪、祭中兴祖仪、皇帝亲祭大典、御遣官祭告等种类。释奠每年举行四次,规定在每季度的仲月,也就是二、五、八、十一月的上丁日举行,因此,也称“丁祭”。

丁祭的程序最为复杂,所有参加祭祀的官员、族人、执事等等,均需在祭前三日开始沐浴斋戒。临祭之日,设钟鼓于杏坛,鼓三通后,祭仪正式开始。先由掌宰官瘗毛血迎神,由太祝、太史接神至殿内。衍圣公依次在孔子及四配神位前行初献,上香、奠帛、献爵、读祭文。然后行亚献、终献礼。再行饮福受胙礼,由太祝代表神向衍圣公赐福酒和胙肉。最后送神出殿,并将供馔送至瘗所瘗埋,把帛和祝文送到燎所焚烧。在衍圣公行献礼的同时,在十二哲、两庑、启圣殿、崇圣殿、家庙等处,都有分献官分别行献礼。

月朔释菜仪,是一种简单的祭祀,每月初一在孔庙举行,人数不多,且只行一献礼。月望行香仪,是每月的十五,举行的祭祀,规模同月朔释菜仪一样。岁时常祭仪,又叫家祭,供物与释菜礼相同,行三献礼,每年元旦、正月十五、端阳、中秋、重阳、冬至、岁除共七次,在孔庙家庙和崇圣祠举行。告祭仪,指的是,凡衍圣公家中有事,则奉祝文告于家庙。

皇帝亲至曲阜举行的祭孔大典,是最隆重,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种祭孔活动。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共有十二位皇帝,二十次亲临曲阜,对孔子顶礼膜拜,使曲阜这座东方圣城,更加令人瞩目,也使孔氏家族,增添了许多光彩。另外,还有一些御遣官员经常来祭孔。现在孔庙内保存了很多关于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祭文碑刻。

在诸多类型的祭孔活动中,都需要使用礼器,而礼器中的簋则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器物?古代的簋又是什么样子?

其实,簋就是古代的一种器具,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在商周时期却很流行。

商周时期,簋是用来盛粮食的食器。在古时候,古人盛饭不用碗,而是用簋。古人宴飨席地而坐,簋放在席上,用手到簋里取食物,所以至今,还有些少数民族保留着这种生活习惯。

1976年3月,在陕西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的一处周代遗址的窖藏中,出土了一件铜簋。这件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一对兽形耳朵,圈足下有方座。腹与方座装饰着饕餮纹,两侧加饰倒夔纹。圈足饰夔纹带,方座面四隅饰有蝉纹,簋内底面有铭文四行共有32个字,字体接近于商末的文字。铭文大意是: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对伐商能否取得胜利进行了卜问,兆象很好。就在当日,周师一举打败了商军。到了辛未这天(即甲子日的第七天),武王在驻军处,用金(铜)赐给有事(官名)利,利觉得很荣耀,便铸成这件铜簋作为纪念。

武王灭商的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时,周武王乘商纣用兵东夷,后方空虚之机,率领诸侯进军到商都朝歌近郊的牧野。周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作了著名的《牧誓》,率军奋进。由于商军的“前途倒戈”,致使商军大败。当日夜,纣王自焚而死,立国近六百年的商王朝由此灭亡。

利簋是迄今发现西周时期最早的一件带铭文的青铜器。利用他所得到的金特意铸为铜簋,世代永传,足见簋在礼器中的地位之贵。

簋多为青铜制,总体是圆形的,由圆口,圆腹,圈足组成。足在腹底,呈圈状。簋无耳或有两耳,有时也有四个耳,方座为底或者带盖。簋的形制,从商周至春秋战国,屡有变化,有的纹饰繁缛、有的较为简单。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而元士是三鼎二簋。

在迄今能见到的簋中,除了利簋,还有一件著名的“天亡簋”。天亡簋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因为作器者是周武王祭祀祖先时的助祭大臣,名叫天亡而得名,又因铭文中有“王又大丰”的字句,所以又叫做大丰簋。

天亡簋通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是由侈口、圆腹、圈足、方座构造而成。腹附四耳,耳是兽形状,都有重耳。在器腹与方座外部均饰以张口回身的龙纹,圈足部饰变体龙纹带。腹内刻有铭文8行,共76字。铭文的意思:先说武王要举行祭祀大礼,泛舟于辟雍的池中,王祭祀于辟雍内的明堂。武王降命于助祭的天亡,让他帮助文王和事喜上帝。然后记述武王受到文王的护佑,终于灭商。作器者天亡在记述武王之命后说明,为了称颂王的功德,而作此簋以为纪念。

此外,还有一件“簋”也值得一提。这件器物1978年出土于陕西扶风齐村,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鼓腹、圈足,有方座。两兽耳,兽有类似大象的两长牙外突,有突起的角。颈足饰窃曲纹,座面四隅饰饕餮纹,腹及座饰直纹。内底有铭文12行,124字。

铭文上的内容是厉王胡祭祀先王的祝词,大意为:周厉王自称昼夜不敢安逸纵乐,以供祀先王。在大礼中享祀先王是天之常道,只有伟大的先王才有资格配享皇天,所以我率领官吏百姓宣扬称颂先王并以礼祭于祖庙。胡作此宝簋,以丰富的祭品厚待我伟大的、既有文德又有功业的祖辈、父亲以至于前朝有文德之人。我们的先王与有文德之先人经常往来于上帝之所,敬申上帝宏大而美好的命令,以忠诚地保佑我周王室和我的王位。我深感自身责任重大,力不从心,故祈求上天和先王降我福祉,以使我能效法先王宏大而深远的谋略。我将多多祭祀,以祈求长命。先王先祖高高在上,保佑下方。

综观此簋全铭,生动地记载了厉王胡在尊祖配天之祭中的祷词,它与典籍中所记述的西周祭礼制度,相互印证了周人顺应天命、尊祖敬天的思想。

这件簋是目前发现的商周青铜器中最大的簋。它宽大而华美的双耳,与高而厚重的底座相对应,使得这件器物具有一种特别的稳重感,可以说是华丽而不失庄重。如此厚重的器物,在西周晚期还是不多见的。

《圣门礼志》中对簠簋器物在祭孔礼仪中的应用,也作了相应的解释和规定:“祭器也,夏曰瑚,商曰琏,周曰簠簋,簠方簋圆,刻木为之,尚质也,方座圆体,口小而腹大,穴其中,以实稻粱黍稷。”而通过《圣门礼志》的这段话,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早期的簋是用木刻成的,后来才逐渐被铜所取代。而簋中所盛祭品,就是我们常见的稻粱黍稷。稻粱黍稷,是古鲁国的主要农产品,而据史书记载鲁人一向有重视农业的传统。

鲁国是周人建立的国家,周人的祖先“弃”曾被尧尊为农师,舜又将“弃”推为后稷(农官),被后人当作“农神”而崇拜。《汉书·地理志》记载,到公刘、大王、文王时期,周人依然“有先王之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备。”鲁国建立后,周人的重农意识与当地人的重农思想融为一体,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无论如何,簋的发现和史书中的记载,都对我们了解这样一件礼器有一定的帮助。我们除了在知道它的大致形状以及构造之外,也对它所具有的独特历史价值,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