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杏坛

日期: 2013-11-18
浏览次数: 248

孔庙杏坛

孟继新 刘国成

 

相传孔子为了开办平民教育,曾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垒土筑坛,作为授课的讲坛,并移来一株银杏栽在坛边,他抚摸着银杏树说:“银杏树果实很多,象征着我的弟子能够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以食用,又能够入药治病,预示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此后,孔子天天在坛上讲学,很多人从四方赶来学习孔子的渊博知识,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这便是为后人所称颂的孔子杏坛讲学的故事。

但是翻阅与孔子相距不远的诸子文献,包括《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对于杏坛讲学却没有记载,甚至连“杏坛”的名字都未出现,那么到底有没有杏坛?如果存在,又在什么地方呢?

历史典籍中最早关于杏坛的记载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大意是指孔子到名叫缁帷的树林游玩,坐在杏坛上休息。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弹琴唱歌。该寓言主要讲述了一位白发老渔夫对于孔子的批评的故事。孔子弹琴唱歌的时候,一位老渔夫从船上下来聆听,之后招呼子路、子贡两个人,指着孔子询问孔子的情况,认为孔子并不是国家的君主,虽然仁义,却不免让身体受累,危害自然本性。子贡和子路将情况告知孔子,孔子却认为这是一个圣人,便下坛寻找这个渔夫,来到水边看见这个人,边走便拜,说:“自己从青年追求知识,现已经六十九岁还未听到真理,希望能听到老先生教诲。”渔夫批评孔子既没有君主和诸侯的势力,也没有臣僚的职位却要擅自修整礼乐,制定人伦,教化平民百姓,是多此一举,并指出孔子的缺点。孔子听完之后凄凉的叹了口气,又拜了两拜,起身说:“我在鲁国两次受到驱逐,在卫国不让通行,在宋国大树下讲学,树被人砍去,在陈国、蔡国之间,又被围困了很长时间。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失,遭到这样四次挫折,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渔夫脸色变得难看起来,觉得孔子的悟性很差。对孔子说:“有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足迹,跑得越快,而影子越是紧跟着他。没想到越跑反而足迹越多,跑的越快,影子越是紧跟着,但是自己不明白道理,还以为自己跑的不够快,最后力竭而死。就像你一样现在考察仁义道德,辨别是非曲直,观察事物的变化,不免要招惹灾祸,相反,如果你修养身心,保持真性,与世无争,就不会有麻烦了,但是你现在不修养自身,反而去责备别人,是不对的。孔子听后越发悲哀,便向渔夫询问什么是真性,渔夫告诉孔子:“真性就是最高层次的精诚,缺乏精诚就不能感动别人。真性出自自然,不可随意改变,因此圣人要效法自然,珍视真性,不受世俗眼光的约束,只有愚昧的人才不重视真性而去庸庸碌碌的醉心于世俗。”孔子拜了两拜,再次感谢老渔夫的不吝赐教,并且真诚的希望能够拜老渔夫为师,而渔夫却笑了笑撑开船在芦苇中缓缓离去。

这时颜回调转车头,子路把登车拉手绳子递给孔子,准备离开,而孔子连看也不看,两眼望着渐渐远去的渔夫的船,直到听不到摇橹的声音,方才离去。

《庄子•渔父篇》是先秦文献中唯一提到“杏坛”的,但是明代的顾炎武认为这是庄子的寓言,故事未必可信,渔夫也未必有这么一个人,杏坛也不一定真有这么个地方,即使有的话也只是水上芦苇高处,并不在鲁国城中。既然是这样,那么,孔子当年讲学的杏坛到底在哪?孔庙内的杏坛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据考证,宋代以前孔庙内并没有杏坛,现在的杏坛是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为纪念孔子讲学,在原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修筑了一个土台,周围植杏树,名曰“杏坛”。 这只是后人为纪念孔子杏坛讲学而修建的。

今天,当我们进入孔庙大成门,举目北望,但见苍碧的柏桧,朱红的廊柱,金色的屋顶,重叠交错,交相呼应,迎面一块深蓝色的匾额分外醒目,正书金色“杏坛”二字, 这便是宋代以后几经修整的杏坛。现杏坛的位置是宋代以前孔庙的正殿,后来将正殿扩建,位置后移。金代在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了一次;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又进行了重建改造为重檐方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换为黄琉璃瓦顶。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呈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三间,每面中柱为石质,金柱为木柱,但砍作八角形。屋盖为十字结脊,四面歇山,重檐,上下檐均为五踩重昂斗拱。亭内上下檐均用天花,上层天花中心用斗八藻井。坛基两层,上层用石栏杆,南面8根栏柱下用螭首。四面均有踏跺,刻圭角形云纹。

另外杏坛内现有石碑两幢,背东面西一碑为金承安三年(1198年)翰林学士党怀英篆书“杏坛”碑,由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立石。

星转斗移,时间到了20世纪60年代,就在那场“文革”风暴中,这块碑险遭灭顶之灾。

话说,1966年11月,正是“文化大革命”掀起高潮之时。山东曲阜突然杀来一批狂热的红卫兵,他们扛着“上方宝剑”,在红卫兵头头谭厚兰的率领下,扬言“打倒孔家店”。他们闯进孔庙、孔林、孔府,砸碑、毁像、挖坟、焚匾,要“火烧孔庙”,彻底砸烂“三孔”。

孔庙存有自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一千多座。其形制有碑、碣、题记等,最大的重几十吨,高达五六米,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碑的类型,有祀孔碑、谒孔碑、功德碑、免差徭碑、题记等。它们形像、具体地体现出两千余年来尊孔崇儒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面貌。高大的碑用绳索套住碑首,众人齐力,呐喊声中,巨碑倒地断裂,小碑用铁锤,不消几下,即可崩碎。

在砸碑的过程中,也常常出现一些滑稽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一群人,砸碑兴致正浓,他们手握铁锤,一齐向杏坛涌去。其中一位身躯魁梧的人,冲着刻有“杏坛”两个篆字的石碑,举锤就砸。这把铁锤只要落下,“杏坛”碑就可应声断碎。但是,他把铁锤高高举过头顶,却迟迟没有落下。围观的人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他。只见他慢慢放下铁锤,俯下身子,对碑仔细地观察了片刻,若有所思地说:“这块碑不能砸。”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不能砸?”也有人说:“杏坛是孔老二传播反动言论,放毒害人的地方。要坚决地把它砸掉。”

砸碑者指着碑石上的落款处,问众人:“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几个人上前一凑,齐声读出三个字来:“党怀英。”观此三字,众人顿悟!解读为:“党”“关怀”着我们这些“英雄”。这块碑就这样幸运地被保留了下来。在那个文化革命的年代里,这个故事或许是真实的。

孔子当时讲学的杏坛到底在什么地方?由于年代久远,缺乏证据,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杏坛作为孔子教育的光辉象征以及广收弟子三千,教授六艺之学的事迹,自古传为美谈,为后代所称颂。杏坛也渐渐演变成了学校讲台、教育学界的代名词,哪里能教书育人,那里便是“杏坛”。

走进杏坛,我们仿佛回到两千多年前,聆听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这将时刻提醒我们在日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展教育依然是立国之本。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