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鲁侯献岑鼎》
刘岩 彭庆涛
曲阜孔庙东路最后部为神庖院落,旧时专为宰杀牺牲之所,独门独院,有正厅、东西配房组成,除春、秋两祭短暂喧嚣外,平时甚是幽静。由于宰杀牺牲的功用丧失已久,空空如也,1999年成为“汉画像石陈列馆”。
在其西配房内西墙镶嵌有一排汉画像石,东起第九石虽然通体无文字,但图案画意具有强烈的表象成分,让人生奇。画面上下分为三格,皆为减地浮雕。上格为主题占整体三分之二,下两格合占三分之一。上格雕刻宫廷内正中有二人对坐,中间置方耳之物,一人做凝视疑问状,一人做愁眉苦脸状,二人表情对比鲜明。初看方耳之物不知为何器具,细看其上线刻有三虚幻云朵形圆圈,其左又细线浅刻三足鼎。原来这是在暗示“方耳之物”为三足鼎,这种“画外音”的表象手法在汉代绘画中十分罕见。宫廷外左右各雕刻二人做窃窃私语状。其下一格,雕刻表情惊恐畏惧,但举止谦恭者十人,面右对尊者一人。再下一格,雕刻五只向左行走的麒麟,其后一人蹲地做夸张无奈状。是石高94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右上角残缺,左下角微残。
我们知道,汉画像石是特指仅存于汉代墓室、祠堂、石阙等建筑石材上雕刻的图案纹饰。它是汉时人们“视死如生”的信仰反映,也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精神寄托。古人感情上渴望、心理上相信逝去的先人进入“阴间”后,有神仙、先贤、英雄之类做伴,将是非常快乐并且永恒的“人生”旅程。故而,精心特制的画像石图案内容非常丰富,包罗万象,它是人间理想中天堂极乐世界的幢景与描绘,涉及神话仙境、传说典故等世间百态。
那么,这又是一幅表达了什么历史典故的画像石呢?
毋庸置疑,此石画面内容应该与汉以前先秦时期的献鼎历史故事有关。鼎,乃国家重器,是为权力的象征,我国历史上曾有“问鼎中原”典故流传至今。先秦时期为此争夺纠纷不断,兵燹流血不止,难道还有献鼎的事情发生?这个还真有,那就是载记于《国语》里“鲁侯献岑鼎”的故事。当然,所谓“献鼎”也是不舍无奈之举,故事甚是有趣且富有政治哲理,有些后人干脆把它叫做“柳季论宝”。且看原文: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以此文与该画像石对照,这不就是一幅“鲁侯献岑鼎”的场景吗?上格:齐侯与鲁侯对坐,中置岑鼎;中格:栖栖遑遑的鲁国随从在聆听柳季的说道;下格:离去的瑞兽麒麟暗示不详。一幅“丧权辱国”、“江河日下”的画面跃然而生。
此典故的大意是说:齐国强于鲁国的春秋之际,齐国时常向鲁国亮出健硕的肌肉。有一次,齐侯说:“把你的岑鼎给我就不揍你。”鲁侯怕了,连忙说:“可以给你。有话好好说!但别说话不算数。来,咱们立个盟发个誓吧。”
此时鲁侯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心想:你又没见过我的岑鼎长成什么样,我随便拿一个顶替不就得了。
哪知齐侯的智商也不低,你说这是岑鼎就是岑鼎了,还得找一位有诚信的保人作证才算过关,于是说:“让你们的柳季来,他说这是岑鼎我就收下,然后与你签订友好和平条约。”
鲁侯无奈,只得求助于柳季。没想到柳季一口回绝,说:“您这不是难为我吗?您把岑鼎视为是国家的重器,而我则把诚信看成臣的宝器。你想牺牲我的做人名声,来保全您的重器,开什玩笑。”言下之意:鲁公,您的行为可是代表了政府的可信度。鲁侯无言以对,只好忍痛割爱献上真的岑鼎。
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有四个看点:一是齐侯为何信任鲁国的柳季,让他来做担保人。二是柳季为什么不听鲁公的安排,还敢于直面顶撞鲁公不给其面子,而鲁公又无可奈何。三是柳季为什么把诚信当作做人的第一要素,置本国利益不顾。第四更有意思,古人为何把它纳入典故传世后人。
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柳季的言行实在是不顾全大局,目无领导。身为鲁国官员,不为国家领导排忧解难,“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情怀哪里去了?说实话,许多流传下来的先秦典故,如果不仔细品味《春秋》之类的书籍,便触摸不到历史的底色,还真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很有可能产生一种疑问:古人的行为不圆滑、有点傻,做事还真是有些不可理喻。
其实,春秋战国时段的人们总体上讲属于品格清澈、性情率真、行为有格的一波,表现特别突显的一点,那就是“主忠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此语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人没有信用,真不知他在世上如何生活来着。古人把“信”作为立身之本,一个人没有了信,如同脸上写着“骗子”二字,一切免谈。信,即诚实无欺。
人类经过长期丛林法则的锤炼,警觉成了生存首要,因为一个不小心性命可能没了。走出丛林法则后,戒备之心并未退却,它一直本能的潜伏在人的意识中。这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微妙起来:要想融入社会,必须取得别人的信任;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首先自己要言行有信。人和人相处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信”。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于是产生了一种“诺言”文化,叫做“立盟起誓”。大家都从诺言的层次上去考量对方的诚实度,看他是否值得信任,一旦诺言失真,那么此人在社会仕阶层就没法混了。
柳季,这个人的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一提柳下惠,马上就会联想到“坐怀不乱”。柳季就是柳下惠,鲁国大夫,以“和圣”著称于史。他的“信”,在以口口相传为媒介的春秋时期,能够传到齐国并得到齐侯赏识,足以说明柳季做人之诚实是令所有人折服的,其信誉度无可挑剔。
春秋时,还有一位大侠级的人物,由于被时间过滤了许多细节末梢,今天的人们难以窥视到他的全貌。他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对他不是很了解的人常常把他看成一介武夫,其实,他和柳季一样,在追求“信誉度”历程中也是蛮拼的,在当时素以诚信著称,深得人们的敬重。
孔子对子路评价是:子路无宿诺。意思是说:子路对他人的承诺绝不会拖到第二天去做。如此看来,“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春秋时代就已开启,他不但是“马上就办”的始作者,还是“一诺千金”的践行者。
《春秋·左传》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小邾国的大夫射为了自己的利益,想带着他的封地句绎来投奔鲁国。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与鲁国的领导人相互签订条约来约定他在鲁国的权利和义务,然后盟誓确立。他认为还有比盟誓更让他放心的方法,就是希望得到子路的承诺,由子路来担保鲁国绝对兑现他的权益。
子路一诺竟然如此之重,今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历史典故之“故”,初始义是旧有的历史成败经验,说白了就是旧时的历史教案。古时,当人们遇到难题无所适从时,往往会到故纸堆里去寻找,那里蕴藏着先人的智慧。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
那么,古人是基于什么目的选择这个典故雕刻于墓圹之中呢?或者说,此汉画像石对今天的我们述说了一种什么价值取向呢?此图的价值取向一直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那就是“诚信”。这是认清传统文化真谛、精髓之所在。历史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违背自己的良知,讲信用是必须的,无论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