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诗礼堂
孟继新 刘国成
在孔庙建筑群中,有一座叫诗礼堂的厅堂,这座建筑是在孔子故宅的基础上建起来的。金代孔氏后裔重修过一次,明代弘治年间又进行了重修。厅堂现存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南面敞开,不设门窗。上覆绿瓦,前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云斗栱,整体富丽,飞檐挑角,雕梁画栋。
当人们走进这座古老的厅堂时,看见正中间高悬着“诗礼堂”三字的金字匾额。堂内两边还悬挂着一幅对联“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庭传至教学诗学礼”,这是清代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来曲阜祭祀孔子时所题写。乾隆皇帝在位60年间,非常重视祭孔活动每年都要亲自前往京师孔庙祭拜,还曾9次前往曲阜孔庙祭奠先师孔子,如此重视祭孔在历代帝王中都属罕见。
在堂内,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大理石刻《孔子事迹图》。这套大理石刻是在1989年为纪念孔子诞辰2540年,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制作的,该套石刻由石刻家石可先生绘制,高小岩先生书丹,匡亚明先生题字,总计用石1560块,画面31幅,镌刻汲取了汉代石刻技法的特点,画面突出,线条流畅,雕刻细致。讲述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传奇一生。
诗礼堂东侧有厢房9门,名叫“礼器库”,是储放祭祀器物的地方。堂前有个开阔的院落,是祭祀孔子之前赞礼生演习礼仪的地方。院中有一株唐代种植的槐树,还有两株宋代种植的银杏树,虽历经千载,仍枝繁叶茂。更有趣的是,这两株宋代种植的银杏树分雌雄两树,雌树至今仍然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这里的银杏树结出的银杏,还是孔府宴上一道传统名菜,叫做“诗礼银杏”,相传就是源自于孔子教子学诗学礼的典故。此菜清香甜美,柔韧筋道,可解酒止咳,菜色如琥珀,清新宜人。据《孔府档案》记载,第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在建造诗礼堂时,看见堂前银杏树两株,苍劲挺拔,果实硕大丰满,便叫人摘下来烹饪食用,后人取名“诗礼银杏”。孔子以诗礼教育儿子的方法被后世所推崇,孔子后裔也因此被称为“诗礼世家”,孔子“诗礼传家”的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至今对人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一生对诗和礼有着执着的追求,他大力兴办私学,有学生三千,比较贤德的有七十二人。当然在教授他人的同时,对自己的儿子孔鲤的教育也没有忽视,多次对他进行具体的教导,教育的地点,就是现在的诗礼堂。这则故事最早记载在《论语》中。传说孔子的妻子生下儿子孔鲤的时候,鲁国国君特地送去一条鲤鱼贺喜,孔子非常高兴,就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表示对国君的谢意。
有一天,孔子正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儿子孔鲤恰好经过。孔鲤看到孔子似乎是站在院子里思考问题,唯恐打扰了父亲的思绪,便快步在他面前走过。孔子见有人在自己面前匆匆而过,仔细一看是儿子孔鲤,于是便叫住了他。在询问了一些近来的学习情况后,又问了些具体问题:“你学过《诗经》了没有?”孔鲤连忙回答说:“还没有。”孔子语重心长地说:“不学习《诗经》,就不善于言谈,你应当尽快地学习《诗经》。”孔鲤应诺而去,于是孔鲤遵从父亲的教导,马上就去学习《诗经》了。
又有一天,孔子还是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孔鲤正好遇见了他。这一次,孔子开口便问:“鲤呀,你学习《礼》了没有?”孔鲤连忙回答:“近段时间,我正在努力学习《诗经》,还没有学习《礼》。”孔子神情严肃地说:“不学习《礼》,就没有办法立足于社会。”孔鲤知道父亲的话虽简洁,但意义深刻。于是他退下后,便努力学习起《礼》来。
孔子教育儿子是从读书识礼开始的。在孔子看来,《诗经》中的文章,多半与修身、齐家有关系,而《礼》,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离开这些,人就无法在社会上站住脚。可见,孔子教育儿子是从做人的根本入手的,所以后世称孔子教育儿子的方法是“诗礼传家”。在今天,孔子教育儿子的方法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即是对子女的教育,必须把道德品质的教育放在首位。孩子的道德,毫无疑问是后天教育的结果,父母是孩子早期道德发展的引路人,只有抓住根本,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才有可能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自此孔鲤开始勤学好问,经过长时间学习逐渐继承并精通了孔子的学问,通过学习《诗经》增长了自己的见闻,通过学习《礼》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后来孔子常年忙于教学和政事,周游列国,孔鲤为人恭顺,一直在家奉养母亲,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和学者。
孔子有个学生叫陈亢,他一直认为,孔子对他自己的儿子一定很偏爱,有特殊的传授,看见孔鲤学问进步很大,更加深了怀疑。有一天陈亢路过孔子家,看见孔鲤在读书,便上前说:“您在老师那里是不是得到了与众人不同的传授啊?”孔鲤笑着说:“没有什么特殊的,父亲只是教我要学习《诗》和《礼》。”孔鲤见陈亢不大相信,便向陈亢讲述孔子昔日教导自己学诗礼的往事。陈亢听了孔鲤的话很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却让我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习《诗经》和学习《礼》的重要性,又知道了老师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偏袒关爱,更没有特殊传授。”陈亢自此深深佩服孔子的为人,认为孔子是真正的君子。这便是,孔子教子学诗学礼的佳话,也是诗礼堂最早的由来。在孔子看来,《诗经》中的文章多与齐家、修身有关系,在当时的社会,引《诗》蔚为风气,而“礼”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即所谓“不学诗,无语言”、“不学礼无以立”。人们只有学好诗和礼才能在社会上立住脚,后世把孔子教育儿子的方法称为“诗礼传家”。
孔子还在这里教育过孙子孔伋。
孔伋在幼年的时候,父亲孔鲤就去世了,母亲也改嫁到他乡。他的幼年是偎依在祖父孔子身边生活的,受祖父的熏陶,从小好学。
孔子的晚景是很凄凉的,一次孔子闲坐,回想自己,一生坎坷,游觅列国,政治主张终不被采纳,政治抱负终无法施展;晚年丧子,儿媳改嫁,留下祖孙相依为命,不禁悲从中来,喟然长叹。
孔伋看到祖父独坐长叹,便走向前来,先行一礼,然后问道:“祖父长叹,是担心孙子不努力学习,不能继承祖业。还是忧虑尧舜之道不得行于天下?”
孔子说:“你小孩子,怎么知道我的心事呢?”
孔伋回答:“我常听您讲过这样一个道理,做父亲的辛辛苦苦地把木材劈开,儿子却不知道把劈好的木柴背回来,这就是不肖之子。我每当想起来就害怕,恐怕自己做了这样的不肖之子。”
孔子听了孔伋的这番话,非常高兴,说:“好啊!看来我是不用担心事业无人继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