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祭孔礼器——登巩磊  孟继新     曲阜孔庙的祭祀典礼名目繁多,规格不一,仪式内容也不相同。从参加祭祀的人员分:有家祭、官祭两类。从祭祀种类分:有丁祭、行香、祭告、时享、袷祭、遗官祭告、释奠、释菜、荐新等。唐代之前,孔子祀典动摇不定。如汉代,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配享。晋、宋、梁、陈及隋,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武德二年(619年),于国学立周公、孔子庙。七年(628年),唐高祖行释奠礼,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贞观二年(628年),房玄龄等建议,停周公,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配享。但贞观之制未久行,至唐高宗永徽年间又复为武德旧制。至显庆二年(657年),太尉长孙无忌等奏:“成王年幼,周公践极,制礼作乐,功比帝王……合同王者祀之,儒官就享,实乃贬其功。仲尼生衰周之末,拯文丧之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弘圣教于六经,阐儒风于千世,故孟轲称生民以来一人而已。”最后别祀周公,使之配享武王,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孔子祀典从此独立,再无动摇。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王者冕服,南面而坐,十哲东西侍列,孔子祀典升为中祀。宋朝文治兴盛,孔子祀典又视前朝有加。真宗加谥“玄圣文宣王”,不久改为“至圣文宣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孔子用天子冕,增为十二旒。元大德十年(1306年)再加封,曰:“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遗使阙里,祀以太牢。”名号“大成”,祭祀仪物由少牢升格为太牢。随着历史的演进,孔子祀典不断提高,次数不断增加,孔子地位也不断突显。其中原因为明宪宗一语道破,他说:“自孔子后,有天下者无虑十余代,其君虽有贤愚之不同,孰不是赖孔子之道以为治?其尊崇之礼愈久而愈彰,愈远而愈盛。”曲阜孔庙举行的祭祀活动,除了...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孔子作春秋处刘岩  彭庆涛 在曲阜城东南6公里,有一古村落名“息陬”,现村内孤零零立有清乾隆辛卯年(1771年)“孔子作春秋处”碑刻一通,使人浮想联翩。其实,上了年纪的曲阜人清晰记得旧时此处原为“春秋书院”,是曲阜著名四大书院之一。春秋书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保存的还较为完整,其规模为二进院落的庭院,南北长42米,东西长35米。大门3 间,二门1 间,门两旁各有掖门1间。院内大殿3间,阔11.25米,进深7.12米,绿瓦覆顶,回廊,在当时的环境之中甚是壮观。史料记载,旧时殿内上方悬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横匾一方,上书“春秋书院”;正中神龛内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左右神龛供奉颜、曾、思、孟“四配”牌位。殿前建有卷棚3间,阔11.25米,进深3.20米,灰瓦脊顶。东西配房各3间,灰瓦顶,前出廊,内供奉十二哲及七十二贤牌位。大门外则立有“孔子作春秋处”石碑。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上孔子真的在此作过《春秋》大业?历史淹没了许多真相,今天我们有必要去探求一番。曲阜春秋书院,旧时还含有春秋台、还辕桥、浣笔池,看似有着孔子的足迹,像模像样像真的。据考,第一次把“春秋台”写入史籍的是南朝人任昉(460~508年),他在《述异记》这样写到:“曲阜县南十里,有孔子春秋台。”就此一语,后人便认作孔子作《春秋》于此。《曲阜地名志》就这样记曰:“《曲阜县志》载:‘春秋书院即春秋台,在城东南十里西邹村,士人又谓即息陬。任昉《述异记》云孔子作《春秋》于此。宋时立庙设像,以本村市税为祭祀之用。’”此语不知从何而来,并且“宋”是南朝宋(刘宋)还是赵匡胤的大宋?言语不详。民国《续修曲阜县志》还是比较严谨的,这样记载到:“相传此地为孔子作《春秋》处,孔氏族人及附近居民倡修春秋书院,以奉至圣先师。由圣公府委奉祀官春秋致祭。”此处为祭祀性庙堂古建筑院落毋庸置疑,但初始年代、规模却无从考证了。清代曾...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祭孔礼器——笾孟继新  王广恒 在封建社会,孔庙祭祀的目的,是历行教化。国家历行教化的根本内涵就是孔子之道,它由孔孟以至程朱,一脉相承,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想化的礼制秩序。礼仪的差序格局对应了现实政治中心的等级秩序,突出“君尊臣卑”,从而使皇帝“知为皇帝之贵”,使群臣、百姓各有等差,在等级秩序中各安其分,由此便可以形成有序的社会。这样的政治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历代的统治者以礼乐为治的根本原因莫过于此。孔子被尊为“先师”、“先圣”,成为帝王们尊崇膜拜的对象。祭祀规格也名目繁多。在诸多形式的祭祀活动中,有一种礼器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笾”。   笾。形状如豆,古代用竹编成的食器。祭祀燕享时用来盛果实、干肉等。《说文》曰:“笾,竹豆也,从竹,边声。”关于笾的使用,《仪礼》中多次言及:《仪礼·聘礼第八》:“凡致礼,各以其爵,朝服。皆用其飨之加笾豆。无饔者无飨礼。”《仪礼·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实豆、笾、铏,陈于房中。”《仪礼·少牢馈食礼第十六》:“司宫摡豆、笾、勺、爵、觚、觯、几、洗、篚于东堂下,勺、爵、觚、觯实于篚;卒摡,馔豆、笾与篚于房中,放于西方;设洗于阼阶东南,当东荣。”明刘基在《卖柑者言》中也说:“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看来,笾之器确实是祭祀中的一种重要的礼器。因此,《周礼》便有了笾人之设:“笾人,掌四笾之实。朝事之笾,其实麸、蕡、白、黑、形盐、膴、鲍鱼、鱐。馈食之笾。其实枣、栗、桃、干橑、榛实。加笾之实,菱、芡、栗、脯。羞笾之实,糗饵、粉粢。凡祭祀,共其笾荐羞之实。丧事及宾客之事,共其荐笾羞笾。为王及后、世子共其内羞。凡笾事,掌之。”《论语·泰伯》中,有一段曾子与孟敬子的对话。曾子以“笾豆之事”告诫孟敬子,一定要注重祭祀...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祭孔礼器——俎孟继新  曹帅 在孔庙举行的祭孔大典称为“释奠”。释奠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早在商周之时,我国就已有官学的设置,周代礼制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设于都城,称作辟雍和泮宫;乡学设于地方,称为庠、序。周代的官学中,就有释奠先师的礼仪,《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周礼中的祀典,有释奠、释菜、释币和上香等名目。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尸是古代祭祀亡魂时扮演死者的人,以死者生前服饰、相貌装扮。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仪节。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千祭,以币或帛奠享,不是常行固定的礼仪。上香是最简单的祭祀程序,也是古代庠、序每天举行的祭典仪式。我们可以看到,释奠是一种“设俎馔而祭”的仪式。那么,“俎”是一种什么样的器物?俎,是古代祭祀时摆放牺牲(猪羊)和宴饮时切割熟肉的案子。亦为礼器。俎的形状和几桌差不多,摆放牺牲的要大一些,切割熟肉的要小一些,都是用一块长方形木板作为俎面,有的还在周边围框,俎足或平板状宽足,或方形柱足。讲究的木俎,髹漆,绘上花纹图案,十分精美。从先秦乃至汉代,多为木制,商周时期,也有青铜俎。作为礼器的俎,其用每与鼎、豆相连。《周礼·膳夫》载:“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礼记·燕义》说:“俎豆牲体,荐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西周懿孝时期的壶铭文中有周王赐给“彘俎”、“羔俎”的记载。“彘俎”是盛放猪牲的俎,羔俎是盛放羊牲的俎,说明西周时期,盛放不同牲体的俎各有专名。古人把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当作国家大事。祭祀时,必用牺牲,也就是供上牛、羊、豕之类牲畜。如天子祭祀社稷要用太牢,即在俎上摆放牛、羊、猪三牲;诸侯祭祀社稷,只能用少牢,在俎上放的是羊、猪二牲。祭祀完毕,主祭者往往把牺牲赐给亲属和下级,所赐的祭肉,...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祭孔礼器——簠                                                                    孟继新  郭文骁 祭祀孔子的典礼,场面隆重、规模宏大、庄严肃穆,是一项重要的祭奠先师的活动。尤其是以“太牢”奉祠,既要用整牛、整猪、整羊,此为“三牲”之礼,还设有粮、蔬、果、谷等供品。当然,盛放供品的礼器也是不可缺少的。簠,就是重要的祭孔礼器之一。“簠”“簋”这两种食器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西周是用礼法来统治的封建等级社会,从吃饭上我们就能窥见一二。我们常用“一言九鼎”来形容诚信,相传九鼎是夏禹铸造的国家宝器,而西周时天子在正式宴会中饭食需要用九个鼎外带八个簋来盛放,诸侯、士大夫则相应减少。鼎和簋的用途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鼎用来装菜,而簋用来盛饭。簋大多圆形的,为了保温,往往还有盖,类似现在的饭盒,不过有的簋下面还有几条腿。食器发展变化到西周中后期,又有了形状不同于簋的方饭盒,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簠。因为簠和簋的功用相近,所以后人常常将两者连起来说,也即“簠簋”。簠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逐渐消失。也有学者认为“簠”就是常见文献中记载的礼器“瑚”,他们历数古代食器或礼器中盛放食物的器皿,发现形制基本相同,作用相差无几,不过是名字不同而已。比如《礼记·明堂位》记载说“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其中的敦、琏、瑚、簋都是盛放饭食的礼...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祭孔礼器之篚郭文骁  牛秋鹏  鲁哀公十七年,也就是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就将孔子故宅辟为庙堂,开始了对孔子的祭祀。历代祀孔被定为国之大典,最初每年只有秋季一次,以后增为春秋两次。东晋太宁三年,也就是公元325年,诏孔子嫡裔奉圣亭侯孔嶷四时祀孔子。自此一年每逢春、夏、秋、冬四上丁,四仲丁等日子,均得在孔庙举行祭孔典礼。自明清以来,祭孔典礼规定有“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等项仪程,并以礼乐歌舞贯穿始终,祭孔乐章都以颂扬孔子功德为内容。在诸多的祭孔典礼中,均应按照礼仪程序、祭奠规格进行。当然,祭孔礼器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一种祭孔礼器,是用竹子编织而成,长三尺,宽一尺,深约六寸,底下还有三寸高的足,上面也是竹子编织的盖。这种器物名叫“篚”,类似我们现在所用的竹筐。篚,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厥贡漆丝,厥篚织文。”织文,指锦绮类。而在《孟子·滕文公下》也有描述,“篚厥玄黄”玄黄,指玄色、黄色的帛。那么,一个小小的竹筐,在宏大的祭孔典礼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圣门礼志》说:“篚,竹器,如箧。”《说文》:“所谓篚,如竹箧是也。”这些仅是对篚的名词解释而已,不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篚一般都是用来盛东西的。早在《诗经·鹿鸣》篇中就有记载,“序实币帛筐篚”。在祭孔典礼中篚就是用来盛放币帛用的。熟悉古代礼仪的人都知道,币帛广泛应用在祭祀、婚丧、馈赠、聘问等仪式上。在战国以前称丝织物为帛,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又因为帛曾在中国古代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因此,币帛经常作为同一种物品在典籍中出现。帛,是一种绣织精美的丝织品,古人为了运送、携带方便,习惯上将帛每五匹扎成一卷,所以又称为束帛。因为每匹帛都是从两端向内卷起来的,所以每束束帛又有十端。战国时就有生丝织成的“帛”,而且单根生丝织物为“...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曲阜明代故城彭庆涛 成铭 曲阜明故城,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保护孔庙、孔府而专门修建的城墙。可以这么说,没有明故城,就没有现在的曲阜,在那一个动荡多舛的乱世年代,它不但保护着孔庙孔府,保护着整个城区,更像一位忠诚的卫士呵护了我们民族的灵魂。在没有明故城以前的宋元时期,曲阜城位于古鲁城的东部,名“仙源县城”,即今旧县所在地,所以,当年的曲阜县城并不在现今的所在地,明朝一场动乱,改变了曲阜城区的宿命。明代中期,宦官擅权,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矛盾激化。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积压许久的怒气终于爆发,河北文安人刘六、刘七在霸州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声势浩大。次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十月,先进攻济宁,因守军众多,一时难以攻下,随即向东迂回,连克日照、海丰、寿张、阳谷、丘县、宁阳、曲阜。马蹄踏进这座古城,践踏了这片古朴圣洁的土地。嘉靖四年《城阙里记》碑对当时环境状况是着这样描述的:“阙里与曲阜相去十里,故皆无城,而阙里尤为孤旷,守望无所持焉。明正德辛未(1511年),盗入兖,以二月二十七日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是夕移营犯阙里,秣马于庭,污书于池。”明正德六年(1511年)二月二十七日,春寒料峭,起义军破仙源县城。阙里与仙源县城东西相望只有十里之隔,孔庙周围空旷无阻,没有一砖一瓦可以抵挡,正是“恃马力悠忽驰骤,栖野不战城郭,蹈虚不立方所”。孤立无援的阙里,在当日傍晚即被侵入。没有得到多少反抗,阙里如入无人之境般地就被拿下,士兵的力气没有得到全力释放,胜利来得太过容易,这让一些原本具有痞性的农民起义军有一种宣泄的冲动。对于贫苦的百姓,怀着怜悯同情之心他们不会做些什么,但孔庙孔府的巍峨华丽的建筑对于他们来说,则是富人的象征,没有一丝一毫的敬畏之情和礼法之意。     刘六、刘七骑马放纵在孔...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祭孔礼器——爵孟继新 牛秋鹏 孔庙举行的祭孔大典,是一个既庄严又隆重的活动,要经过一系列的仪程。如“启户”与“合户”、“瘗毛血”与“望燎”、“迎神”与“送神”,这是人神“精神交会”的重要形式和过程。又有“进馔”与“撤馔”、“三献”与“饮福受胙”等,这又是人神“经物交会”的重要形式和过程。通过仪式性的效果,以迎神和送神队伍,强化敬神,并予拟人化的效果。神在不可知的天上,透过大成殿以外的空间,迎接神灵。送神后,亦将对神的祝文、陈拜的帛等,通过焚烧的形式送予神。祭祀人员,要对孔子行“三跪九叩”之礼,三跪九叩,也称三跪九拜,是清代才产生的一种礼法,与历朝历代的礼法都不甚相同。明代的最高礼节是五拜三叩之礼,这不仅适用于国内,也适用于与诸藩国的关系上。清廷定鼎中原后,在许多方面都承袭明制,但也尽可能展现其不同于明朝的一面。于是,五拜三叩,变成了三拜九叩。通过三跪九拜,在纵横两个领域的推广,以一种贯穿“身、家、国、天下”的同构体系得以在人的心中产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顶礼膜拜,一般百姓也得以在心目中产生对所有权威,对所有在上者的敬畏感。也正是如此,这种礼节所产生的敬畏效应才显得那么深不可测。这种仪式动作,再配以一套儒学的宇宙观,每一个动作便成了一种具有宇宙意义的象征,而敬畏感也得到进一步的上升。虽然,三跪九拜这种礼法,到清代才产生,但其跪、叩、舞拜却带有鲜明的古礼成分,应是中国古礼的延续和继承。“饮福受胙”也是祭祀当中的古礼之一。正献官随引赞升东阶,来到大成殿的香案前,接爵、受胙,行礼后,由西阶回到原位。在整个祭祀过程中,不管“三献”也好,“饮福受胙”也好,都离不开一种礼器,这就是爵。   爵,这个名称听起来十分雅致,有闻其名而知高贵的感觉。其实在《说文·鬯部》就有:“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而...
399页次43/50首页<...  38394041424344454647...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