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7
点击次数:
孙芳  陈阳光 在曲阜市石门山镇大庙村村北,旧有一通“仪制令”石碑,现已大部深埋地下,但石碑上部正中竖刻“仪制令”三个大字清晰可见。经过简单的挖掘,左侧从上往下竖刻的小字“少避老,来避去”,右侧的“贱避贵,轻避重”暴露出来。原来此碑所刻内容为唐宋时期流行的出行法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交通法规”。它俨然成为一位老者,默默地向今天的人们展示着曾经的履历与尊严。    “仪制”是古代朝廷颁布的法规礼节,即全社会奉行的礼仪制度,西周时就已发端,后世称之为“周礼”;“令”即命令,是人们必须遵守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各种制度的行政管理法规。“仪制令”出自于盛唐时期的《大唐开元礼》。而《大唐开元礼》内容宏富,涵括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述礼仪以皇帝为中心的国家典礼仪制为主,兼及地方政府祭仪及百姓家庭吉凶之礼仪。说白了,就是皇家祭天地、先祖,地方祭社稷,百姓婚丧嫁娶以及出行的礼仪标准。它是我国古代对全体官民的社会行为的礼仪性规范条令,借以维持严明的等级秩序。唐代是我国经济、文化大繁荣时代,史称“盛唐”。特别是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们安居乐业。《贞观政要·卷一·政体》载,经过贞观之制“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如此景象可以想象,商贾云集的长安城是何等的拥挤,城门堵塞的情况等会时常发生,给道路通行立个规矩也在情理之中了。于是,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由时任监察御史的马周参与制定的《唐律·仪制令》颁发了。其中有行人进入长安城必须“入由...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7
点击次数:
孟继新  王广恒 埙(xūn),古代吹奏乐器,属八音之一土类。陶制、空心,故又名“陶埙”,也有用石、骨或象牙制成的。其形状有圆坨形、管形、椭圆形数种。在先秦时期,埙为重要的乐器之一,《诗经·何人斯》有“伯氏吹埙”之句。《尔雅·释名》注中谈到了埙的形制:“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孔庙乐悬中曾经用过五音孔和六音孔两种形制的埙。五孔埙是除吹孔外,前面有三个音孔,分布于上、左、右;背面有两个音孔。六孔埙的造型是除吹孔外,前面有四个音孔,分布于上、下各有两个;背面有两个音孔。《文庙祀典考》记载,孔庙祭祀礼乐“阳月用黄钟埙”,“阴月用大吕埙”。黄钟埙应律管,形制律分是:内高二寸二分三厘,腰内径一寸七分一厘七毫,底内径一寸一分六厘八毫。大吕埙应吕管,其形制律分是:内高二寸一分三厘三毫,腰内径一寸六分四厘二毫,底内径一寸一分一厘七毫。埙身漆以朱,绘金色云龙,底悬五彩旒苏。在合乐时,乐生双手捧埙吹奏。埙的具体演奏方法,《圣门乐志》说:吹时先以两手名指曲蟠埙底,作环抱状,而两手大、中、食五指并闭五窍,两大指按后二孔,两食指按前上二孔,右中指按前下一孔,平气俯唇轻而吹之,则为黄钟律,谱以“四”字应;微仰更加气则为姑洗律,谱以“一”字应;抑极重吹则为中吕律,谱以“上”字应;放前上右一孔则为林钟律,谱以“尺”字应;凡放“尺”字,余孔俱闭。放前下一孔,则南吕律,谱以“工”字应;凡放“工”字,止闭凡六五字。放前上左一孔,则为应钟律,谱以“凡”字应;若放“凡”字,止闭五六字。放后左一孔,则为清黄律,谱以“六”字应;凡放“六”字,止闭“五”字。放右一孔,则为清大律,谱以“五”字应;凡放“五”字,余孔尽闭。此器极难取音,急不鸣,缓不洪,仰口蹙唇,徐嘘。古人吹埙,讲究气口,急吹则音不响,缓吹则音不洪亮。只有仰口蹙唇而徐嘘,方为善法。埙是...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7
点击次数:
孟继新  陈阳光     在祭孔乐舞中,有两种大家不甚熟悉的乐器叫“柷”和“敔”。名字听起来比较陌生,但在祭孔乐舞中,这两种乐器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柷和敔,在祭孔雅乐合奏中,各主首末,谐俪呼应。而柷器则为奏乐中之善始者,是雅乐编制中不可缺少的器物。“敔以止乐”,这是说明敔用于乐曲的终止处。柷(zhù),又名“椌”(qiāng),古代打击乐器,是一种木质的敲击乐器,属八音之一木类。柷在祭祀雅乐中是作为起乐的“信号”而处指挥地位的。柷的形状犹如木斗,上宽下窄,用木棒撞击其内壁而发声。考其奏乐之先,之所以用击柷为起乐信号,其原因是“柷”字与“俶”字同义,“俶”即开始的意思。刘熙《释名》说:“柷以作乐”,击柷是作为雅乐开始时的起拍。《尔雅·释名》:“所以鼓柷谓之止。”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挏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乐记·魏文侯篇》记:“然后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说明在漫长的雅颂乐史中的柷,是因其“德音”而被古人所器用。按《周礼·春官·小师》中“掌教鼓鼗、柷、敔”的记载推断,早于周代之际,就有“柷”之器名,并被广泛应用于大型乐舞的奏乐之中。柷器高约46.6厘米,上口四边,每边长约69.9厘米,底边每边长约54厘米。上口四边镶有木框,底部有座,其中一面留有出音孔。孔的直径约15.5厘米,另三面内壁中心处是个突起的圆鼓面以备受击。《文庙丁祭谱》曰:“柷里面黑漆,外面绘五彩山水花卉。四角立柱,漆以金趺。……柄用朱漆,……柄端如意金云头以黄龙绦结之。柷之中,东方图青隐,为青龙;南方图赤隐,为丹凤;西方图白隐,为驺虞;北方图黑隐,为灵龟;中央图黄隐,为神螾。外三面绘山,东一面绘水。水上穿一大圆窍,象日之浮于海。”柷体的...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7
点击次数:
孟继新  彭庆涛     在孔庙的祭孔大典中,有一种重要的礼器,叫“尊”。尊,酒器,青铜制。形似觚而中部较粗,鼓腹,侈口,高圈足。形制较多,有的作圆形,有的作方形,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金文中称礼器为尊彝,尊象双手奉酉形,彝象双手献沥血的鸡,乃所以尊酒奉鸡牲祭之意。尊彝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是指一组器物,而不是指某种礼器的专名。诸凡酒器、食器,金文中泛称为尊彝。古籍中特称的,如《周礼·春官·司尊彝》有六尊六彝,六尊是献(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大尊、山尊;六彝是鸡彝、鸟彝、斝彝、黄彝、虎彝、蜼彝。裸礼用六彝,朝践再献用六尊。依《司尊彝》尊有鸟兽器形,也有饰以山和云雷纹等器形。1957年在阜南月儿河出土了一件商代龙虎尊,尊形体高大,高达50.5厘米,口沿广阔呈喇叭状,粗长颈,宽肩,深腹,下部有圈足。口径45厘米,腹围122厘米,重约20公斤。所饰纹样,刻镂古朴、生动,细致精美。据观察,这件铜尊的颈、肩、腹、底四段,每段都用外范三块,另有四块内范,共十六块范合铸而成,所以肩、腹、圈足上、中、下三层所铸花纹均为三组,即每块外范为一组花纹。上层肩部塑有三个立体的龙头,龙的头、角斜伸出肩,成铺首状,龙体曲身卷尾,伏于肩上,龙身饰有几何形花纹。中层腹部是尊的主体花纹,在三龙头下部,各用一条扉棱将尊腹分成三部分。扉棱呈连续钩形,有流动感。每一部分尊腹由上而下铸塑一虎口衔人,虎身左右各向外展成一虎双身,虎口下一裸体人形作屈蹲状,人头在虎口上颌下,人体与兽体垂直,人体两侧还有浅浮雕夔龙纹。1975年在湖南醴陵县出土了一件象尊。象尊久埋于地下,出土时呈碧绿色。周身铸满各种纹饰,通高22.8厘米,宽14.4厘米,长26.5厘米,重2.775公斤。象的造型,躯体肥硕敦实,长鼻高翘,鼻孔向前平伸,嘴向前突出,露出剑齿状门牙,粗短颈...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7
点击次数:
彭庆涛 孟继新     在孔庙举行的祭孔大典中,使用了一种礼器叫“铏”。    铏,古代盛羹器。圆口、身长、有盖、上宽下窄、如杯。《仪礼·公食大夫礼》:“宰夫设铏四于豆西。”郑玄注:“铏,菜和羹之器。”这里,郑玄明确指出,铏是在礼仪中盛放和羹用的器具。和羹是什么?《圣门礼志》作了如下解释:“和羹,用豕脊膂肉切薄片,煮牛淡汤焯过漉起,然后用盐、酱油、醋、芹、韭丝调匀,又切猪腰如荔形盖面,临时用淡牛肉煮汁浇蒲,勺之铏内。”这真是一道烹饪精致,调料齐全,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烹饪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记载中,有许许多多关于饮食文明的内容。中国人讲究吃,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被历来的帝王将相、骚人墨客、或雅或俗的美食者所提倡,早就流传着脍炙人口的佳话。非但如此,人们还将这些美味佳肴用来供奉神灵,以表示对神的虔诚之意。本来,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机体本能,“饮食,活人之本也。”但仅仅表现本能的吃喝,并不可能体现为一种文化,只有与人类进化相结合,才进入体现文化的阶段。历来的中国烹饪,都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属性。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派也都提出了各自的饮食观,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孔子的儒家学派。孔子的先祖曾是宋国的宗室,到公元前五世纪孔子诞生时,他已经是“布衣”,生活也颇清贫,但他在提出对饮食追求所形成的饮食观念,并非是个人生活的写照,而是士大夫阶层的一种共同追求。孔子的饮食观点,集中记录在《论语·乡党》篇,他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不厌精细为前提,对饮食提出具体要求,应当怎样办,不应当怎样办。儒家思想讲“仁”、讲“礼”,当然饮食中就有“礼”的体现。《礼记·礼运》云:“夫礼之初,始于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这是说礼的产生,是从饮食开始的。古时把黍米切割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7
点击次数:
祭孔礼器——罍孟继新  彭庆涛 过去,孔庙祭祀由国家操纵,其目的在于历行教化。祀孔表明,国家历行教化的根本内涵就是孔子之道。孔子之道也被称作“礼教”,崇祀孔子也就是推崇“礼教”。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礼,就无法敬礼天神地祗;没有礼,就不能把人分为君臣上下不同的等级;没有礼,就不能分别宗族、亲戚的亲疏远近。礼,就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古代中国的太平盛世,往往以礼仪之邦为标榜,这是历代统治阶级治国的最佳蓝图,这种蓝图起源于以礼治国的理想。礼有多重含义,礼貌之礼、仪节之礼、伦常制度之礼,从春秋以来就有这样的区分。礼治、礼法、礼教、礼律从不同层次表述礼的内容和功能。礼涵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众多内容,几乎成为传统文化的同义语。周代确立亲亲、尊尊的规则,所谓亲亲即以自身为起点上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下延亲子、孙、重孙等九代亲属关系,以嫡长子为中心成为一脉,由此发展为宗法制、分封制和继承制,确定尊卑贵贱不同等级物质权益和交往方式。以血缘为基础的礼和权利、财产再分配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典章制度和各种繁文缛节,礼制在周代遂发展完备。孔子以一种历史使命感和文化担当者的情怀,而忧心忡忡地说:“呜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他认为,礼的意义太重大了,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孔子以复周礼为己任,提出仁的命题,并以仁释礼,又使周礼有所发展。仁的字源是二人,指人与人的组合,孔子赋以道德属性,发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人而不仁如礼何?”他把不仁视为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用爱亲人之心推及他人就是仁,这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不拘守血缘的限制,从而突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周礼,把礼推到社会的下层。人殉、人祭本是古礼,到春秋时...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7
点击次数:
祭祀的礼器——鼎彭庆涛  孟继新 祭祀,在我国古代受到特别的重视。《国语》说:“夫祀,国之大节。”又说:“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及天下之三辰,民所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为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也,非是,不在祀典。”《礼记·祭统》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论语·八佾》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二字很早就合成为一词。《尚书·说命中》说:“黩于祭祀,时谓弗钦。”凡是准备供品祭神祖的行为都称之为祭祀。其目的一则是表示尊敬,二则是祈求保佑。祭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汉书·郊祀志》说:“自共工氏霸九州,其子曰句龙,能平水土,死为稷祠。有烈山氏王天下,其子曰柱,能殖百谷,死为稷祠。故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共工和烈山都是原始社会末期的联盟首领,他们有功于民。故受到祭祀。周代最重视祭祀,这是礼制的一部分。通过祭祀,周礼得到推行和发扬。《国语·楚语》记载,祭祀可以“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主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絜之服,而敬恭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一直是封建王朝统治的思想支柱,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不仅为少数统治阶级所欢迎和利用,而且对广大平民百姓也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因此,孔子不断得到加封,地位越来越高,成了至高无尚的圣人,受到盛大而隆重的祭祀。孔庙祭祀有严格制度,要诵读祭文,祭文又称祝文、嘱文,体载有韵文体和散文体。祭祀的目的不同,则祭文也不同。祭祀时穿的特制衣服称为祭服,...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祭孔礼器——豆孟继新  巩磊     在孔庙的祭祀活动中,有一种重要的礼器不能不提,这就是“豆”。豆是古代盛食的器具,如同现在碗的作用一样,专门盛放肉酱、腌菜等食物。最早出现的豆,是陶制的。在新时期晚期的遗址和墓葬中每有出土。陶豆的形状,很像如今的高足盘,盘下有柄,柄连圈足。早期的豆,是盛黍稷用的,应是饭碗。到商代,开始有了铜豆。西周时期的铜豆,器形仍类似陶豆,盛食的盘浅腹大口,无盖无耳。盘上或柄上铭文中有铺、甫和等字,都是铜豆的别称。此外,用木、竹制作和土烧的豆,也有专称。《尔雅·释豆》称:“木豆谓之豆(梪),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豆也是重要的礼器,祭祀和飨宴时,都用来盛食。《周礼·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诗经·生民》:“卯盛于豆。”《传》:“豆,荐菹醢也。”菹,就是咸菜、酸菜之类。醓就是肉酱之类。作为礼器,豆常以偶数组合使用,固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但也有使用奇数组合的。用豆之数,《周礼·掌客》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四。”《礼记·礼器》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乡饮酒义》:“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1973年到1976年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县九店乡两台村境内的两台山,发掘了500多座战国时代的楚国墓葬,获得了各类随葬品4000多件,其中一件彩漆鸳鸯木雕豆,属于这批文物的上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件豆通高25.5厘米,由盘、柄、座三部分组成,盘深5厘米,座高4.4厘米,柄径3.5厘米。柄和座一木刻成,柄上端凿榫头与盘部卯眼相接。豆盘较深,盖凸起,柄座上彩绘工整,对称的三角...
399页次42/50首页<...  37383940414243444546...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