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08 - 29
点击次数:
降生之喜——古代生子习俗 上作者:孟继新 张勇 王明鹏    来源:彭门创作室 婴儿降生,俗称“拾小孩儿”,也叫“添喜”。过去,产房通常是产妇的卧室,要求安静、暖和,门窗关严。分娩时,房内不许有闲杂人等,男性、儿童、寡妇和未出嫁的闺女绝对不许在场。丈夫可在门外等待喜讯。分娩的方法也不—样,富人常在炕前就地放一个大盆,一般是娘家陪嫁的红木盆。产妇坐在盆上,同辈已婚并生育过的妇女抱着腰,接生婆行接生术。所以,分娩又叫“临盆”,大概由来就在于此。穷人家的产妇没有这样的福分。他们多躺在炕前铺好的谷草上,由接生婆接生。所以,这种分娩方法又称为“落草”,即小孩生在草上。有一点富人和穷人是相同的,即不能在炕上分娩,如果污血冲了炕神,对产妇和婴儿的健康、未来都不利。旧时的生子习俗中,江南一带还有“踩生”一说,即有人有意或无意间走进分娩不久的人家,称作“踩生”。人们认为,这是能给新生儿带来好运的吉庆之事。《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生未期而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兒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以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 桓温后来成为了一代权臣,这就是史籍中记载最早的“踩生”。由此可见,至迟在晋代,就已出现了生儿人家视踩生者并以为能给婴儿祝吉的观念。后来逐渐形成了生育人家常常请人品、才识具佳德高望重之人做踩生者的习俗。但山西、内蒙一带的很多地方也有拒绝踩生的禁忌 ,与主家欢迎踩生的现象恰恰相反。据清康熙《隰州志》记载,“初生子,禁生人入室,(门上)插稻,男二,女一”。这种产婴后在门前插稻以示禁入的习俗,在其他地域亦有所见。拒绝的缘故有多种解释:一说是踩生者无意间地突然来临称为“蹬嘴头”,怕产妇不产奶水,难以抚养婴儿;一说是怕踩生者把邪祟带进产房,给产妇和婴儿造成危害;一说是怕踩生者冲了财气等等。有学者...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08 - 23
点击次数:
古代孕育礼俗及孕期禁忌 下作者:孟继新 朱宁燕 刘建    来源:彭门创作室 一旦新妇怀孕,孕妇会出现妊娠反应是正常不过的事,但缺乏科学认知的古人认为,此时的孕妇需谨慎小心,于是我国民间就出现了许多关于孕妇的禁忌。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月游胎杀第五》中,按节气分定位置以便孕妇保胎的办法:“立春在房床,惊蛰在户(单扇),清明在门(双扇),立夏在灶,芒种在母身,小暑在灶,立秋在碓(正北方子位),白露在面前,寒露在门,立冬在户及厨,大雪在炉及灶,小寒在房及母身。”这里主要强调孕妇在农时的节点,不可随意外出,处处要注意,时时要小心,保护好胎儿的正常发育。日常生活中孕妇还有许多禁忌,礼尚往来中也要遵守某些禁忌。在民间孕妇又称为“双身子”,她们不能参加亲朋好友的婚丧事宜,甚至是父母丧葬也不能参与。究其原因,大概是为了孕妇的身体健康,避免大喜大悲,怕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吧。另外还有以下禁忌:1、室内禁忌忌钉钉子。钉钉子会伤害胎神,以免出现“死胎”或独目、嘴歪、塌鼻。忌挂人物画像。孕妇看多了他人的画像,会影响到胎儿,以免胎儿的长相似画中人的面像,民间俗称“换胎”。《清稗类钞》有载:“湖北妇人妊子,避忌最甚。有所谓换胎者,言所见之物入其腹中,换去其本来之胎也。故妇人妊子,凡房中所有人物画像,藏之弃之,或以针刺其目,云其目破不为患矣。”忌动剪刀针线。与钉钉子的原理一样,怕伤到胎神,以免生下残疾婴儿。忌捆绑东西。捆绑东西会影响胎儿的发育,以免胎儿十指、身躯不能伸直而产生怪胎,同时也以免脐带缠绕胎儿的脖子上,出现难产。忌塞瓶口。以免使胎儿口、鼻、眼、耳及肛门闭塞。忌烧烤东西。以免胎儿身上长有痣、色斑、疤痕。忌大量活动。搬移橱柜等家具,孕妇不得参与,以免引起流产。必不得已的劳作,要口诵“请胎神退避,庇佑母子平安”。忌手先抓门框再跨门槛。以防胎儿模仿,出现...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08 - 23
点击次数:
古代孕育礼俗及孕期禁忌 上作者:孟继新 朱宁燕 刘建    来源:彭门创作室 我国许多地方俗称怀孕为得喜,又称为有喜了、有身子了、有身孕了、怀孩子了、怀春孕了,简称则谓“有了”。一般称妊娠反应为害喜病、害孩子、害口。有喜之后,孕妇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产生一系列变化,特别是早期的妊娠反应,会出现类似病态的变化和强烈而特殊的食癖,即通常所说的“害喜病”。民间传说孕妇想吃的东西吃不到,会影响胎儿的发育,眼里有“萝卜花”和脸上长斑是最普通的说法。而人们也根据孕妇对食物的偏爱和躺卧体位,来预测婴儿的性别,最常说的是“酸儿辣女”“男左女右”。还有一句顺口溜测胎儿性别:“得喜月份加母年,减去一十三,是双便是女,是单定是男。”由于孕妇的某种特殊需要和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如慵懒、倦怠、恐惧等,在婆家必然不好意思,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过去习惯做法是把孕妇接回娘家,谓之“养喜”或“保胎”。孕妇回到娘家不受任何约束,而做母亲的又能跟女儿谈心,讲解妊娠期应该注意的事项,消除女儿对怀孕、生产的恐惧。这种做法,非常符合生育卫生的要求。胎儿着床后,在头两个月里,不仅孕妇的生理、心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情绪极易波动,而且胎儿极易流产,特别有些繁重的家务劳动,如推磨、担水等非孕妇所能胜任,跟婆婆又难于推托,硬撑势必影响胎儿的发育。回到娘家,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情绪上首先得以放松,不必担心做事有什么差错,即使做错什么,母亲也会原谅。同时,夫妻暂时分居,也利于保胎。二个月以后,身孕已经出怀,再厉害的婆婆也不会差遣有身孕的儿媳干些繁重的劳动。相反,婆婆会主动为即将出生的婴儿缝制被褥、衣物,作添喜的准备。在现代,准妈妈们都很注重胎教,这也是“古已有之”的。六朝时期颜之推著名的《颜氏家训》就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相传周...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08 - 20
点击次数:
古代求子祈嗣习俗汇编 下作者:孟继新 张博  曹帅   来源:彭门创作室 送瓜祝子,亦是求子的一种方式,历史上流行各地,具体方式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因为但凡瓜果之类皆多籽,故被寄予得子多子之兆,于是摸秋、送瓜的祝子习俗在民间流行开来。清代《金陵琐志·炳烛里谈》载有:“江南妇女艰于子嗣者,每于中秋月夜潜至菜园,摘一瓜,回,以为宜男之兆。谓之‘摸秋’。”又光绪《六合县志》附录载“摸秋”祝子曰:“(中秋)乡村愚妇有夜分私取园瓜,谓之‘摸秋’,以兆生子。”之所以在中秋月夜偷偷“摸秋”,是因此时瓜熟籽成,如人之“足月”,食之腹中能产生交感触孕的效果。 有专家指出:“月下偷摘,除了祈请太阴庇护外,也是为了渲染俗事的神秘。此外,瓜藤蔓延,藤瓜累累,又被赋予了‘瓜瓞绵绵’的吉祥成分和传宗接代的象征意义。因此,民间风俗中不仅有不孕妇园中偷瓜之举,亦有旁人送瓜祝子之仪。”在贵州送瓜祝子的习俗很是流行,可谓我国典型之代表。胡怀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介绍到:“贵州之中秋节有一种特别之风俗,为各省所无者,则偷瓜送子是也。偷瓜以晚上行之,偷之时,故意使被偷之人知道,以讨其怒骂,而且愈骂之厉害愈妙。将瓜偷来以后,穿之以衣服,会上眉目,装成小儿之状,乘以竹舆,用锣鼓送至无子之妇人家。受瓜之人,须请送瓜之人食一顿月饼。然后将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将瓜煮而食之,以谓自此可怀孕也。” 贵州各地送瓜祈子的方式大同小异,偷瓜者以少年为主,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博饮宴以为娱乐”,故而此习俗延续至今。在山西祁县一带则有用萝卜祈子的习俗,是送瓜祝子的另一版本。取萝卜洗净,剥去表皮雕刻出娃娃状,再用油彩画出娃娃的五官,共做七个,五男二女。然后将七个萝卜娃娃送至不孕妇女家里,摆放在床,以祝早日儿女满堂。在民间剪纸的传统图案中,我们也能看到“送瓜祝...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08 - 20
点击次数:
古代求子祈嗣习俗汇编 上作者:孟继新 张博 曹帅  来源:彭门创作室传统观念,不孝以“无后为大”,故以早立子为荣。旧时人们对怀孕过程没有科学的认知,常常认为怀孕有着超自然的力量,故婚后怀孕较迟往往即行“祈子”。以山东等地民间为例,祈子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押子、舍饭、拴娃娃等。押子,一般是在有神庙的山林里的柏树枝上放一块石头,这是因为“柏枝”的谐音为“百子”,以祈得怀孕生子。据说,旧时“泰山前后的斗母宫、灵岩寺周围的柏树上,常常见到上面押着许多小石头,每逢庙会日,祈子者选择一棵大柏树,烧纸礼拜,把小石蛋放到枝杈上,礼仪即告完成。有的有后来者在先前的石头上再放小石块,如此叠加三层四层,呈宝塔形。”其他各地有神庙的地方,也大抵如此。曲阜人往往去孔子出生地尼山向山神求子,希望得子聪明、成大器。此外,当地还有一种祈子的习俗,即春节时,待儿子五更时分出去拜年之际,老太太悄悄尾随到自家的大门外,在黑影里摸块石头带回来,藏在儿媳妇的床沿下,据说这样可以代儿求子。类似押子的还有吃柏子和槐子,这也是在寺庙里的古树下进行的。每逢庙会或年节时,祈子者到古柏或古槐下进行祷告,摘采柏子或槐子食之,认为这样即能怀孕有子。舍饭即施舍粥饭予人,是祈子的又一种形式。过去不孕的人认为自家的阴功不够,所以乏嗣,便在每年冬天施舍粥饭以积阴德,求得天赐福子。舍饭一般在腊八日进行,通常是平日做饭时,每天留下一点米,攒到这一天,做成稀粥施舍给贫困之人。有的只是一种仪式,用少量稀粥,里面放上枣、栗子等,分送给少数几个人,表示一下舍饭的意思。舍饭的具体形式是,腊月八日早上,取出平日积攒下的米做成稀饭,祈子的妇女一边烧饭一边念道:“为儿省下一把米,为儿省下一把面,留到腊八去舍饭。”饭做好后,抬到街上去施舍。拴娃娃,又称拴喜、拴孩、叩儿、抱孩子,是祈子最普遍采用的形式,旧时中原一带各地都很流行。拴娃娃大都选...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08 - 13
点击次数:
崇儒画卷:三圣图田豪强 陈可 孟继新 《三圣图》是以孔子、颜回、曾参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两千多年来,历代帝王出于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需要,尊崇孔子、崇尚儒学,对孔子及弟子屡加谥封褒扬。孔子被封为至圣,颜回被封为复圣,曾参被封为宗圣。在图中,作者把孔子绘于画幅之中央,且比右边的颜回、左边的曾参,更高大、更突出,主次人物清晰明了。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个充满睿智神情的形象,他缄默、谦逊、广阔、深沉。而在颜回的身上,集中体现出了他那聪慧、好学、尊师、安贫乐道、顺从自然的性格。在曾参身上,则较好地突出了他谨慎、沉静、忠诚的品德。《三圣图》的衬景,是一株苍茂古朴的松树。树干从画之右侧伸进画面,苍茂的松树枝叶,如华盖般布满画之顶部。孔子对松柏的性格特别赞赏,并借此以言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以松柏之后凋比喻人生。人要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才能考验出自己的气节来。然而,立志不是说空话,关键在于守志,要像松柏一样欺雪凌霜,傲然挺立,以不屈不挠的生命力,经受住严寒的考验。这就是《三圣图》中以松树作衬景的真正意义。《三圣图》中主要人物是孔子。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受到了普遍尊崇,历代统治者根据孔子行为事迹,参照《谥法》等,给予孔子许多封号、谥号。统治者还常常出于自己的观念,对孔子的封号、谥号经常变动,但孔子真正的封谥号是从西汉开始的,先后被封过“褒成宣尼公”“文圣尼父”“先圣尼父”“先圣”“宣父”“太师”“隆道公”“文宣王”,直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赵恒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开始称圣,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又改称“至圣文宣王”。元武帝大德十一年(1307年),武帝海山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世宗朱厚熜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清顺治二年(1645年),世宗福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复称“...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08 - 10
点击次数:
孔府旧存的善本古籍王凡 王思源 孟继新 书籍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是促进人类物质文化生活进步的手段。古代的书籍记录了前人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记录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让我们在时隔多年的今天与古人对话。华夏的思想、文化是通过书籍作为主要媒介而传播的。书籍的主要作用是交流人的思想,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只有通过书籍的记录,人类的文明才会绵延不绝,若只是单纯的口头传授,中华民族也不会有近五千年的历史,社会发展的长河也将会断流。善本具体指的是书籍的旧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旧拓碑帖等。最早出现善本概念是宋代,是指版刻书籍的精品。善就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内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孔府旧宅里的善本古籍,有许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一、《仕学规范》。纵26.5厘米,横17.6厘米。中缝白口,较窄,单鱼尾,较细小,乌丝栏,单栏框,横排12行,行25字,字径1.2厘米,字迹清晰,为标准的宋体正楷。由于时间久远,书页均有龟裂,序言篇残缺不全。清时从书心每页加线托裱,重新装订,并外加函套,共六册,计178页。序言中有“淳熙丙申”纪年,淳熙丙申即宋代淳熙二年1176年,每卷首页均钤有明代“银雪堂印”“雪庵道人”等红色印章。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书籍发展的历史上,两宋时代也被公认为黄金时代。从历史上看,雕版印书业到宋代十分昌盛,不只官府乃至宫廷刻书,私家、坊间也刻书成风。形成了后人所说的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当时的雕版印刻技艺已相当成熟,刻书讲究校勘、字体、版式、装潢、刀法、墨色,乃至于插图形式,成为历...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08 - 07
点击次数:
曲阜传统工艺楷雕如意郭耀 吕静茹 孟继新 旧时孔府的各厅堂楼室内,多摆放“如意”。这些如意虽然大小不同,图案各异,但所用材料多是采用楷木雕刻而成。楷雕如意,是曲阜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孔府摆放如意,其目的就是寓意孔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在过去,人们所说的曲阜“三宝”,即楷杖、如意和蓍草。三宝当中,有两宝是楷木雕成的。楷木即楷树,是孔林特有的名木。是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呈鳞状,形体粗大,躯干多姿,如龙似虬,苍劲有力。木质坚实而柔韧,有直性而无横性,纹理细密,色呈黄色,久藏不腐。刻成手杖,古朴可爱,不会暴折;雕成如意,玲珑剔透,如丝不断。楷树在孔林的种植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孔子的弟子子贡,当年在孔林曾亲手种植过楷树,《阙里志》记云:“庐墓场之北有古楷一株,高五丈余,围一丈三尺,常有白雀栖其上,亦云子贡手植。”传说子贡栽下的这棵树,后来长成了巨株。清康熙年间遭雷火焚死,人们将那棵树的枯干形象,刻在石碑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建亭存碑,亭名“楷亭”,亭与碑今都完好。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子后裔孔尚任曾向康熙皇帝介绍说:“楷木可以为杖,又可为棋,其萌可为蔬,又可为茶,其瘿可为瓢”,“其子榨油,可为膏烛”。可见楷树浑身是宝,用途多多。“如意”,本名为“搔枝”,原是以楷木枝杈稍作加工而成,后来,逐渐进行了艺术加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雕刻艺术品。楷雕如意,因取材于至圣林中,其制品便罩上了一层神圣光环。又因雕刻精良,细如游丝,形象生动,遂成了人们争相收藏的吉祥物品,摆置于厅堂之上,供人欣赏。据说,最初“如意”是一种简单的搔痒工具,有骨制的、玉制的、竹制的、木制的等等,柄长约一尺,一端做成手掌的形状,拿在手里,可以在自己背上搔痒,让人感到舒适如意,故而得名。由于如意实用,名称又好听,后人便把它加工成一种精美的实用工艺品,既能搔痒,又供观赏。如意的流变过程已无据可考。但在明、清两代,...
399页次26/50首页<...  21222324252627282930...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