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11 - 10
点击次数:
乡饮酒礼:序长幼,明谦和作者:郭云鹏   许晓帆  王思源  来源:彭门创作室 乡饮即乡里人的宴饮,有一定的礼俗,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乡饮酒礼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之集体活动,正式定制是在周代。其最初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后将尊贤养老的思想融合进去,也就更加具有教人以礼的作用了。在乡饮酒礼中,主宾之间的一系列礼仪都是为了表示恭敬、尊重、谦让,这是古时君子相交的原则。如此,争执就会消失,怠慢就不会存在。不争执、不怠慢就会避免打闹争吵。不打闹争吵,就不会有暴乱的祸端。此即君子避免人为祸乱的原则,故圣人依据这种原则制定了乡饮酒礼。《礼记》载“乡饮酒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要对饮酒用酒的行为进行一系列的规范,这个饮酒用酒的礼仪规范便是“饮酒礼”。在儒家看来,饮酒是礼仪的重要象征之一,他们把饮酒这一活动作为人们学习礼仪、运用礼仪、进而达到“成人”的一种重要途径,甚至成为淳朴民风、和睦四邻的一种手段。饮酒分四个步骤,即:拜、酾(shī)、啐、卒爵。此外乡饮酒可分为四类:一是三年大比时,乡大夫向朝廷举荐贤能之士而举行的会饮;二是乡大夫宴请国中贤者;三是乡大夫在春、秋射礼之前举行的饮酒礼;四是党正于季冬举行的蜡祭饮酒。由此看来,乡饮酒既是春风沐雨般的礼仪教导,也是基层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西方以物质利益为重相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重在培养有道德、有修养的理想人格,侧重点在形成礼仪秩序,协调人际关系。乡饮酒礼中也有颇多规则,比如说:主客之间共同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与长辈之间饮酒,晚辈要“待饮”,即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趋步入席,长辈欲要让晚辈同饮,晚辈举杯待饮,待到长辈酒杯中的酒饮完,方可一饮而尽;向长者敬酒,就要说些“祝您身体健康”之类祝福的话;“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焉”,意思是说如果与本乡人一起饮酒,结束后一定要让拄拐杖...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11 - 02
点击次数:
义薄云天,古人如何结拜为兄弟作者:刘岩 孟祥明 刘欢     来源:彭门创作室 结义,又称结拜、拜把兄弟,也称拜把子。源于三国时代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生死与共兄弟的故事。久而久之,遂演变成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礼仪习俗,贯穿着儒家“义”的思想。《三国演义》在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张角一军,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刘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汉鲁恭王之后也。当时闻得贼兵将至,召校尉邹靖计议。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10 - 19
点击次数:
进退有节,举止有度——关于坐、立、行的礼节作者:彭庆涛 孟祥明 刘欢     来源:彭门创作室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无论国家政治、人生历程、日常生活,处处存在着礼俗的节制,这些礼俗不仅是维护着社会秩序,更是内化于心,融入在人们的一举一动中。在这样浓厚的礼仪氛围中,人们各种身姿体态亦有着相应的礼节存在,所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便是对此的形象解释。一、关于坐的礼节古人的“坐姿”是很讲究的,门类也不少。同一个坐姿,也有不同的“坐法”。有关坐姿的要求,古人称之为“坐容”,系“容经”的组成部分。西汉贾谊在《新书》中专门写了《容经》一章:“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就是身体挺直了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长一短,脚掌不要着地。两眼平视的,称为“经坐”;头微低,目光注视对面尊者的膝盖,叫“恭坐”;低头,视觉应在自身周边不可太远,称为“肃坐”;垂头目光看地,手肘下垂,为“卑坐”。贾谊所说的“经坐”,其实就是常规的“安坐”,即“席地而坐”。其实,贾谊的《容经》是专为诸侯王而写的“礼仪教材”。可见,“怎么坐”在当时确实很重要。坐的姿态,首先是一种礼,然后才是一种仪。汉代以前,在正式场合人们大多是席地而坐,其坐姿是双膝跪地,小腿平置,臀部自然地贴于脚后跟处。而在严肃时,身体要挺直,眼睛平视,此坐姿叫“平坐”,或叫“正坐”“安坐”。下级对上级,头应微低,此坐姿称之为“危坐”。在唐宋以前,由于没有桌椅,或者说桌椅没有普及,人们就在地上铺一张大席,就叫做“筵”,再在筵上铺一张略小的席子,叫做“席”,那么人其实就是坐在席上的。古人在登席之前要脱掉鞋子,然后双腿跪坐在席上,这样的坐姿是正式场合中最恭敬规矩的姿势。除了“危坐”,还有一种坐姿就是“跽坐”。“跽坐”是直立上身,这样的坐姿比起“...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10 - 04
点击次数:
“不亦乐乎”——我国古代迎宾礼仪 上作者:孟继新 郭云鹏 谢轩  来源:彭门创作室 礼宾,即人与人生活中交往所应有的一种礼仪,古时把它归纳到“嘉礼”的范畴。中国古代,礼数无处不在,长辈和晚辈之间行什么礼,平辈之间行什么礼,文人之间行什么礼,武将之间行什么礼等,都是有严格的规定。以一个普通官员为例,早晨起床后要与妻子行礼,见到下人要答礼,遇到同事要行礼,见到上级要行礼,见到下级要答礼。回家见到父母要行礼,见到子女要答礼。由于礼一开始就是应社会稳定结构的需求而产生的,它的存在有助于协调和化解生活现实之间的矛盾。礼,释放的是温馨、和谐,传导的是慈爱和善良,它就像润滑剂一样释解着人与人之间的芥蒂,使之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完美的理想状态。所以,在中国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当今社会,从来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仪。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规范人们交往礼制。《周礼·秋官·司仪》载:“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这是周王朝会诸侯国的行为礼仪——“揖”。据《周礼》记载,作揖礼分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依据自身的社会地位而行。历史上对此六种揖礼的解读,公认:土揖,拱手稍向下前伸;时揖,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拱手稍上举前伸;特揖,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对众人一次作三揖。后期又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躬身行礼。在此影响下,揖礼成为先秦时期社会各阶层普遍的相见之仪。此外,还有“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礼仪定制。更有《仪礼》所载的“士相见礼”,详细规定了士阶层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虽然接人待物的礼仪不断变化,但尊重对方的宗旨始终没变。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彼...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10 - 03
点击次数:
求艺之门——我国古代民间拜师礼作者:孟继新  李金鹏  鲁慧    来源:彭门创作室 这里所谓的“拜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游学求知的拜师,而是专指为求得一门专业技能或者说技术的拜师。在我国古代社会,拜师非常流行,几乎涵括了各个行业,固有“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之说。要想在某一行业出人头地,学有所成,拜师学艺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环,除非某人成长于祖传的行业。技艺传承的初始,的确是以父辈代代相传而延续的。在手工业出现之初,就是以家庭作坊而为,制骨、制陶、制玉、纺织乃至冶炼铸造皆为父传子、子传孙的形式呈现。当然,各类专业技艺的工匠和手工业作坊都被官方所掌控,他们皆为统治者的需要服务。所以在商周时期,“同业相聚”“父子相承”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不过,也有游离于官方掌控之外的,如《韩非子﹒说林上》就记载了一个手工业家庭谋生的故事: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史载,周初大分封时,把“殷民六族”,即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遣于鲁国;又把“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终葵氏、饥氏遣于卫国。有专家解读,其中索氏为制绳的工师家族,长勺氏与尾勺氏为制造酒器的工师家族(一说冶炼),陶氏为制陶的工师家族,施氏为制旗的工师家族,繁氏为制造马缨的工师家族,錡氏为制造锉刀或釜子的工师家族,樊氏为编造篱笆的工师家族,终葵氏为制作利器椎的工师家族。《逸周书﹒程典》载:“工不族居,不足以给官”,这也就是说,工匠们如果不以家族的形式居住在一起,怎能满足于官府的供给。这里,足以看出行业工艺的传承,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形式存在的。彼时,...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10 - 03
点击次数:
孔氏家仪代表下的清代婚礼仪程作者:孟继新  房政伟  李金鹏      来源:彭门创作室 有清一代,婚礼大体沿用明代礼俗,等级严明,繁杂细腻。《清史稿》志六十四就有“品官士庶婚礼”的规定,以规范民间婚礼行为。记曰:“凡品官论婚,先使媒妁通书,乃诹吉纳采。自公、侯、伯讫九品官,仪物以官品为降杀。主婚者吉服,命子弟为使,从者赍仪物至女氏第,主婚者吉服迎。从者陈仪物于庭,奉书致命,主婚者受书,告庙醴宾,宾退,送之门,使者还复命。是日设宴具牲酒,公、侯以下,数各有差。婚前一日,女氏使人奉箕帚往婿家,陈衾帷、茵褥、器用具。届日,婿家豫设合卺宴。婿吉服俟,备仪从。婿承父命亲迎,以采舆如女氏第。女氏主婚者告庙,辞曰:“某第几女某,将以今日归某氏。”乃笄而命之。还醮女内室,父东母西。女盛服出,北面再拜,侍者斟酒醴女,父训以宜家之道,母施衿结帨,申父命,女识之不唯。婿既至,入门再拜。奠雁,出。姆为女加景盖首,出。婿揖降。女从姆导升舆,仪卫前导,送者随舆后。婿先还。舆至门,婿导升西阶,入室逾阈,媵布婿席东旁,御布妇席西旁,交拜讫,对筵坐。馔入,卒食,媵御取盏实酒,分酳婿、妇,三酌用卺,卒酳,婿出。媵御施衾枕,婿入,烛出。是日具宴与纳采同。……庶民纳采,首饰数以四为限,舆不饰采,馀与士同。婚三日,主人、主妇率新妇庙见,无庙,见祖、祢于寝,如常告仪。”清代汉族民间婚俗基本上有说媒定亲、换帖纳彩、回奉、送彩礼、嫁娶、闹房、回门等礼仪程序构成。其中“姆为女加景盖首”一语,说明女子出嫁要蒙上红盖头已成为礼制。世间各地婚俗大同小异,就民间而言,清人孔继汾所撰《孔氏家仪·昏礼》最具有代表性。虽然只是孔家婚礼仪程,但渊源考据之详实,实属难得,且也具备民间婚礼之共性。附:《孔氏家仪·昏礼》昏礼,先使媒氏通言。女氏...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10 - 03
点击次数:
明代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作者:高尚举  房政伟  李金鹏     来源:彭门创作室 在明代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如明人王济《君子堂日询手境》卷二就有壮族的婚俗记载:壮族嫁则有可笑。有女子之家,初不计财礼,惟槟榔数颗为聘。结婚时男家浼(恳托。作者注)媒氏至女家,立门外不敢辄入,伺主人出去,以期告。主人不诺,即辞去,不敢言。明日复往,伺如初。主人诺,则延媒氏入饮。及期,婿偕媒氏携果盒往,将及女家,婿止近舍,媒氏及门。女蹑新草履,负襆挟伞,伞上仍系双草履,随媒氏往婿所,解履授婿。婿穿履,引之而去。媒与父母送者,毕返不顾,有子方偕婿归宁。土俗婚嫁有期,女家于近村请能歌男妇一二十人或三四十者,至期同男舁(yú 抬)轿至。众集女门,女登轿,夹而歌之,互相应答,欢笑而行,声闻数里。望及男家室庐,各皆散去,男家携酒肉道饲之。此附郭(郊外。作者注)之俗,虽衣冠家不废,惟城中军卫所居多江浙人,故不染此俗。若僻远村落,则新妇徒行,歌者如附郭,其俗尤有可观。每岁元旦或次日,里中少年裂布为帕,挟往村落,觅处女、少妇,相期答歌。允者,男子以布帕投女,女解所衣汗衫授男子归,谓之“抛帕”。至十三日,男子衣其衫而往,父母欣然迎款,男左女右,班坐一室,各与所期互相答歌,邻亲老稚,毕集观之。人家多女者,各期一男,是日皆至欢歌,至十六日乃罢归。归时,女以前帕巧刺文绣还男子,男子亦以汗衫归之女妇之父母,未有别往赴期者。一州之民皆然,虽千指之家亦有此,惟城中与附郭无此俗。中或有故事,皆暧昧。 明人邝露所作《赤雅》也有獞(壮族)官婚嫁的描述:獞人聚而成村者为峒,推共长曰峒官。峒官之家,婚姻以豪侈相胜。婿来就亲女家五里外,采得草花萼结为庐,号曰入寮,锦茵绮筵,鼓乐导男女而入,盛兵为备。小有言,则肃兵相鏖。成亲后,妇之婢胜忤婿意,即手刃...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10 - 03
点击次数:
官仪与民俗的结合——明代婚礼作者:高尚举  房政伟  李金鹏      来源:彭门创作室 明代,由于历史的惯性,基本上延续唐宋元婚礼之制。官方依然主张平民百姓依《朱子家礼》纳彩、纳币、请期的仪礼做指导,以期来规范民间的婚俗。洪武元年便制定了社会各类人群的婚礼制度,凡庶人娶妇,男子年在十六岁,女子年在十四岁以上者,可以听任婚娶,并禁止民间指腹、割衫襟为亲。其婚礼有纳采、纳币请期、迎亲、拜舅姑、拜祖庙、婿拜岳父母六个环节。具体的“庶人纳妇”是这样规定的: 先遣媒氏通言。女氏许之。次命媒氏纳采纳币。至期、婿盛服亲迎。主婚者礼宾。明日、妇见祖祢毕。次见舅姑。婿往见妇之父母。 纳采是日夙兴,主婚者告于祠堂云:“某之子某、年已长成、未有伉俪、已议娶某郡某之女。今日纳采、不胜感怆!”( 若宗子自婚、则自告) 媒氏奉书及礼物往女家,至大门外,主婚者出迎媒氏。媒氏入门而右,主婚者入门而左,升堂,东西相向立。执事陈礼物于堂上及庭中,媒氏进诣主婚者曰:“吾子有惠,贶室于某,某亲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主婚者对曰:“某之子蠢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从者以书进授媒氏,媒氏奉书以授主婚者,主婚者受书以授左右讫。延媒氏就次,执事者各彻礼物。主婚者遂奉书告于祠堂讫,出迎媒氏升堂。从者以复书进授主婚者,主婚者以授媒氏,媒氏受书以授执事讫,请退。主人请媒氏以酒馔,请从者于别室,皆酬以币。使者复命婿家。婿家复告祠堂。纳币请期其日,婿氏主婚者备书及礼物于庭,媒氏省视讫,遂奉书及礼物至女家。主婚者出迎,媒氏入门而右,主婚者入门而左,升堂,东西相向立。从者陈礼物于堂及庭中,媒氏进诣主婚者前曰:“吾子既修好于某、某使某来成礼。”主婚者曰:“备礼有加,敢不重拜。”从者以函书授媒氏,媒氏以...
399页次23/50首页<...  18192021222324252627...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