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

日期: 2018-07-17
浏览次数: 139

《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

《论语》是一部孔子部分弟子,乃至弟子之弟子们按各自记忆与理解而辑录的以孔子言论为主线的书籍。其内容反映了孔子思想,汉时给它打上了儒家标签,而逐渐成为治世主导经典。但孔子思想并不等同于后世儒家文化,后世儒家为我所用歪曲了孔子的本意,给其附着了太多令人讨厌的糟粕,这是至今有许多人还没明白的问题。

一、《论语》的底色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史称礼崩乐坏,在鲁国礼乐制度虽然没好好履行,却依然留存并苟延残息般地执行着。孔子迷恋这个制度,认为礼制仁爱是拯救无序社会的法宝。于是,不断学习积累,认真研读解析,终于成为一位名噪一时的政治学大师。许多人向他问政:应该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的更好?孔子借势极力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虽然其理论在当时及后世并未得到实质性全面贯彻落实,那实在是历史的悲哀。所以说:孔子不但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理论家。《论语》就是在礼乐制度背景下生长形成的一种政治立论,其中蕴含了许多原始政治哲学术语。

如果说《尚书》是记录先贤圣王们事迹故事,那么《论语》则是彼时目的鲜明、措施得当的政治理论教科书。它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把握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身怎样才能入仕成为一名合格的君子。触摸历史的底色,才能体味《论语》的真谛,了解历史的语境,才能正确理解《论语》真实含义。至于篇章之间重复出现的词句,是因《论语》成书有一较长的过程,行文时间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注释与递进的语意。

关于《论语》的注释,史上可谓浩浩荡荡,释义内容仰或时局所需,抑或个人理解,亦不尽相同。本人结合读史感受及对古文字的偏爱,试对《论语》开篇首章逐字句进行一番探讨。无意颠覆传统,只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当,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二、《论语》的密码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杨伯峻著《论语译注·导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10月,第30页。)当为金文大篆写成,汉时改为隶书。期间的转换,字义必然发生变化,《论语》的本意势必有所流失,这是研究《论语》值得注意的问题。当然,倘若之初全方位转换就另当别论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今人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如是断句亦无不妥。但其译文则过于以字释义,缺乏阐述,略显单薄,恐失去原有的语意。杨伯峻先生如是说: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同上,《译注·学而》第1页。)

以杨伯峻先生学识之功力,治学之严谨,其释义当然有着令人信服的合理性。但在笔者看来,解读《论语》必须站在政治的角度,因为《论语》不是《弟子规》,更不是当今流行的《村民守约》。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孔子的嫡传弟子都是平民子弟,但凡贵族有自己的学校:泮宫。所谓“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职业、贫富;第二、此语是孔子勉励弟子的话语,入仕目的性明确。若以现代思维习惯阅读此篇章,而缺乏历史背景的考量,稍有不慎会使得其本意或流失,或过滤掉。那么,究竟《论语》开篇给我们讲述了什么?单单是有关如何学习、会友、做君子无关大局的生活琐事?

1、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从字面释义,杨伯峻先生讲的一点没错。可不就是学到的东西得到社会实习锻炼,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但如果触摸到历史底色,其意并非如此简单。

“学”,无需解释,但学什么?《论语》直面告诉我们“学而”,使人困惑。“而”是什么?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词典》第235页中,给了我们七种释义。如杨伯峻先生所言此学而之“而”为连词,语句贯通,并无不妥。但“学而”二字连用作为篇目,总给人以无目之感。那么,学而是不是一词组呢?我们还是探寻一下“而”字的初始意,来还原“学而”的本意。

“而”,甲骨文写作“《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J21689)或“《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J21691),与雨字的甲骨文相似。雨字甲骨文写作“《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铁32·3)或“《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前3·20)、“ 《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燕143)。雨、而同为指事字。雨,上面一横示意天,从天,从水。参照雨字甲骨文造字写法,可证:而,从天,从道。“而”的初始意,乃有指事天下之道、自然而然的意思,逐步引申为规律或道理。吃而饱,穿而暖,是人人明白的道理,“学而”亦然。

如此,“而”便是古人的哲学词汇;“学而”之学,是指孔子所授“六艺”,暗喻治理国家、社会所需技能。

“时习之”。时,通常解释为时常、以时;习,解释为温习、练习、践习、实习;之,虚词。杨伯峻释义为“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笔者不完全赞同。观孔子所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排列严谨,课程呈现从低到高递进。礼乐,是当时繁琐严谨的政治制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所以知礼乐,是入仕的基础;射御,是士大夫阶层必备的战术技能,彼时战场上只有他们才有资格驱车射箭,一般庶民只能执兵步行,《左传》有例证;书数,即先世典籍,《尚书》《诗经》《易经》之类,属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也,此乃所学最高层次,非公卿大夫不能应用:引经据典向君谏言。如此一来,哪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的机会,彼时协助国君管理国家或治理邑地,是不设实习基地的。只有一种可能,那便是演习所学之而。

“不亦说乎”。杨伯峻先生解释为:不也高兴吗?

笔者以为此解有所欠缺,起码意蕴不足。今天我们无论是学,还是习,都是一件寂寞无奈的事情,没有多少高兴的成分,每当遇到乏味的课程更是毫无喜悦而言。即便是孔子时代把所学课程演习一番,除射御有较强的娱乐性外,弟子们未必个个内心充满喜悦,因为此举在根本上解决不了个人目的:入仕。除非得到了实惠,或看到希望,学习不能当饭吃,古人不傻。  

古字初始意蕴涵丰富,一个字相当于一幅画,向我们传达彼时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对古字义释读,加深对此句的理解。

亦字的甲骨文写作《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前7·4),金文写作“《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召伯簋),指事字,从大。甲骨文“人”的造型我们排列一下就会发现共分五个等级,依次为天“《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王“《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大“《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人“《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女“《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其中“《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代表普通众多的人,而被保留人的本义;其他字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流失了人义,保留了原字的初始意。故古“亦”字,指事有一定社会地位“《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人及其荫护下的子孙。如:《商书·太甲上》“相亦惟终”的亦,即释为“大臣”。(关永礼主编《白话十三经》,济南出版社,19941月,第154页。)后引申为同样。说,与悦通假。乎,本指号角吹出急促高昂的声调,后为上声调语气助词,与兮下声调相反。

“不亦说乎?”情绪激昂饱满,潜台词可理解为:没有祖上的荫护,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富贵,不同样有着喜悦的心情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具备的含义概括起来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学好治理国家的本领,时常演习以便熟练掌握,一旦有时机踏入仕途,把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平民出身的你不同样具备大夫般的快感吗?

2、分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通常解释为: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可是,孔子明明告诉我们是“有朋”自远方来,此处无友字,朋友不连词,古人用字特别讲究,朋与友有区别。杨伯峻先生注意到这一点,释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但他所注释的朋是同门“弟子”。

“朋”,本意是古代货币单位,为贝壳所制数量史无定说,一般采用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之说。甲骨文写作“《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甲777),金文写作“《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中作且癸鼎),从朋字的造型来看,有相同、同等的意思,后引申为同巢、同门。难道孔子是说有同门弟子自远方而来感到快乐吗?显然不是,人之常情无需载记在《论语》里加以炫耀,会让人感到弱智。笔者认为,这里寓意为知识含量、道德水准、价值观念与自己相当的人,即后世常言的“同仁”。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孔子这里所谓朋,是指能和你一起共同探讨人生哲理的同仁。所以杨伯峻先生把“朋”释义为“志同道合的人”有一定道理。

“远方”,不难理解,但多远为远方呢?古人的地理概念与今人不同,从语境分析,应该是自己生活圈之外不常到达的地方皆称之为远方。

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不禁要问,为什么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会感到快乐呢?单从与“志同道合”的人谈得来的角度讲,难道你身边就没有此类人?这里给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孔子再教大家不失时机地推销自己,使远方的同仁发现了解自己,传播自己的名誉,以待早日进入仕途。这在春秋时期是常见的一种庶民入仕途径,名誉远扬自然会有人聘用你,孔子便是如此。彼时没有文凭、证书之类来证明你的能力,名誉只能靠同仁之间加以传播,如同当下找工作“多个朋友多条路”一样的道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具备的含义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遇到远方有学问的同仁,要主动介绍自己,尽量展示你的才华与能力,让对方欣赏认可你。如此,才能使你的名誉传播。学习好治世之道,能够交天下朋友,作为一介平民,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吗?

3、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杨伯峻先生如是断句。朱熹《论语集注》断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笔者以为,此句应断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较为妥当。因为此章孔子的三句话,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讲的同一道理:平民子弟要想入仕跨进上流社会,不但要好好学习治世本领“而”,还需谈经论道、貌恭谦逊,首先以君子行为规范要求自己。

“人不知而,不愠”。此条字面上容易解释,接上一句语境分析,大意是说:推销自己,交接天下朋友,但并非所有人都是与你为朋的。当遇到政见不同,或不关心时事政治的人,应当宽容对待,要让别人知道你,你也知道别人。但要深刻理解此条内涵并做到,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绝非易事。别说是政见不同,即便是学术观点有分歧,恶语相向者屡见不鲜。此条与《论语》中“君子矜而不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上,《卫灵公篇》164页)等言论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不亦君子乎?”君子的原本是指国君的儿子,商周时期,对他们在道德层面上要求很高,不但知礼怀仁,还要“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同上)否则的话,一旦袭位后就有亡国的危险。后引申泛指道德高尚的人。《论语》中有关对君子的要求及标准有不少论述,主要表现在做人处事的态度行为上,其次在能力。态度端正了,能力有所欠缺,也一样符合君子的标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此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可听出话外之音:人存差异不尽相同,各自有各自的生存哲学,何必要求对方与自己世界观相同呢?当遇到不理解我们政治理念的人时,不要心存怨恨,应该宽容对待,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这不正是君子应该做到的吗?

《论语》开篇并非随意而为,当开明宗义、阐述要旨的话语,如同今天培训班的开课致辞。宋代大儒朱熹看出点门道,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论语集注·卷一》说到:“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当然,各抒己见,和睦共存是践行孔子思想,更是弘扬传统文化,《论语》正是在不断探讨中发展的。但经验告诉笔者,读《论语》,身心要进入那个时代,了解礼乐制度,了解春秋社会,如此,才能正确理解《论语》。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9 - 30
点击次数: 363
孟祥才,1940年生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师从侯外庐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先秦秦汉史研究工作。近日,在第六届中国临沂东夷文化论坛期间,孟祥才教授接受齐鲁晚报记者专访,就东夷文化、齐鲁文化与儒学等问题进行了对话。  齐鲁晚报:近期,曲阜尼山论坛、临沂东夷文化论坛、外交部全球推介等一系列和山东有关的文化盛事密集...
2018 - 09 - 12
点击次数: 298
鲁国请回孔子为什么没有任用                                                    ...
2018 - 09 - 14
点击次数: 473
曲阜孔庙建筑的思想文化内含 彭庆涛 曲阜孔庙,是国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庙宇,自孔子逝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起,历经两千多年七十多次重修扩建,到清代形成了最后的规模,占地9.6公顷,有建筑104座,碑刻1172幢,古树1250余株。规制宏伟,气势巍峨。它不仅是历代统治者尊儒祭孔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综合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 &#...
2018 - 07 - 17
点击次数: 139
《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刘岩《论语》是一部孔子部分弟子,乃至弟子之弟子们按各自记忆与理解而辑录的以孔子言论为主线的书籍。其内容反映了孔子思想,汉时给它打上了儒家标签,而逐渐成为治世主导经典。但孔子思想并不等同于后世儒家文化,后世儒家为我所用歪曲了孔子的本意,给其附着了太多令人讨厌的糟粕,这是至今有许多人还没明白的问题。一、《论语》的底色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史称礼崩乐坏,在鲁国礼乐制度虽...
2018 - 07 - 12
点击次数: 344
“孔林三宝”寻踪                                      孟继新        孔林是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共同墓地,这里绿树成荫、...
2018 - 07 - 04
点击次数: 158
乾隆皇帝的女儿是否下嫁孔府孟继新     在曲阜,有关乾隆皇帝女儿下嫁孔府的故事广为流传,且有许多版本,至今,成了一个理不清的谜团。    其一,尊孔崇儒说:乾隆皇帝一向尊孔崇儒,为更大程度地满足这一心理,他决定与孔府联姻,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孔府。当时满汉不能通婚,为了避开这个族规,乾隆又将女儿寄养在大...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8 - 06 - 27
人民网曲阜6月23日电 (张代生)《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启动仪式22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该系列丛书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申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中华传统礼乐丛书》主编、著名礼乐研究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先生向大会介绍了课题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将在接下来的三天中,充分讨论丛书的编写规划,各分册的创作纲目、体例和内容。《中华传统礼乐丛书》由彭庆涛先生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彭门创作室导师孙永选先生联合主编,教授孟继新、刘岩等领衔主创。著名史学家安作璋、孟祥才和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担任学术顾问。丛书包括《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中国古代人生礼俗》《中国古代规范服饰》《中国古代乐典乐学》《中国古代民间祭祀》《中国古代行业祭祀》《中国古代节庆礼俗》《中国古代家族礼制》等分册,涵盖了中国古代传统礼乐文化的全方面、各层次。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勇立潮头的彭门创作室对中华传统礼乐文化进行全面研究、细致剖析、形态复原和系统阐释,对重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历史记忆、重塑国人的精神素质具有重要价值。丛书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指导,曲阜彭门创作室承担,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道可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孔子网融媒体联合出品,苏州汉声乐器有限公司和天津孟雒川服饰有限公司协作,山东画...
2
2019 - 03 - 16
3月16日上午,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揭牌仪式在曲阜市机关招待所举行。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廷善先生、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孔子博物馆馆长孔德平先生、中国孔子网总编王承山先生莅临指导,尼山圣境、三孔旅游等单位的领导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出席了仪式。仪式上,中国孔子网副主编杨光向来宾介绍了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刘廷善、杨朝明、孔德平、王承山、彭庆涛等专家先后致辞,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孔子网在曲阜设立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很有必要且十分重要,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阵地。刘廷善先生说,新时代是一个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时代,在曲阜彭门创作室成立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有利于发挥曲阜圣人之乡的优势,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杨朝明先生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细致阐释了在彭门创作室成立研学基地的重大意义,并代表孔子研究院表示了对基地建设的支持。孔德平先生对研学基地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彭庆涛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表示钦佩,并赞许以彭庆涛先生领衔的彭门创作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王承山主编介绍了中国孔子网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曲阜当地领导和各界同仁为中国孔子网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王君毅先生高度评价了彭庆涛先生的学术成就,并认为彭门创作室一定能将研学基地建设好,同时表示了尼山圣境对基地建设的支持。...
3
2020 - 09 - 27
献礼尼山,恭祝孔诞——彭门课题成果亮相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9月27日上午,202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开幕。期间,彭门创作室最新课题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式亮相,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是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2019年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由山东出版集团、山东画报出版社策划出版,彭门创作室承担课题创作。该课题以国家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为根本准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基本指导,旨在做好《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章句的疏解和现代性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采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与《十三经注疏》为底本,英文对照主要参考理雅各(James Legge)经典翻译版本,对极具现实意义的章句进行现代性阐释,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其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以其极富创新性的编排方式和鞭辟入里的经典阐释引起学者们的广泛讨论和一致赞赏。杨朝明先生评价此书说:“《中国传统文化书系》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学术性与普及性、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该书出版,将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际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由著名文博专家、彭门创作室导师彭庆涛先生担任主编,孙永选...
4
2022 - 07 - 12
2022年7月4号,彭门创作室为推进《阿胶历史文化通典》课题,前往聊城东阿收集素材,部分《阿胶历史文化通典》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此次考察之行。本次考察之行由彭门导师彭庆涛先生带领彭门弟子,共分为三组,一组由朱雅斤带队,二组由郭云鹏带队,三组由尚树志带队,各组分工明确,组织纪律良好,收集到大量有效素材,为后期的创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7月4日,《阿胶历史文化通典》课题组成员上午八点集体从曲阜出发。下午前往了毛驴博物馆、阿胶城、阿胶博物馆、全透明生产车间,收录了大量关于毛驴和阿胶工艺发展的图片资料和录音材料。考察之行初步细化了课题组成员对于阿胶生产过程的认知,对于古迹的参观也提升了课题组成员对于东阿的历史感悟和思考,对于阿胶的生产与发展历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7月5日上午,课题组全体成员前往参观曹植墓,梵唄寺,对于东阿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下午则前往聊城东昌府区参观光岳楼,提高了课题组成员对于整体地区文化的认识。7月6日,课题组成员前往阳谷的古阿井阿胶厂,探访了古阿井遗迹,岳家庄,海会寺,了解了阳谷地区的丰富文化底蕴。课题组成员对陶厂长,陈站长和当地的炼胶老工匠进行了采访,收集了大量录音材料和图片材料,对阿胶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7月7日,各小组依旧分组行动,一组前往了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走访群众,考察古东阿治所,考察了霸王墓,狮耳山,洪顶山摩崖石刻,二组前往了...
5
2024 - 01 - 14
王学仲先生是当代全能型的书画家,其书法功底深厚,尤长于行草书,兼善山水人物花鸟,画画以山水为主,作品豪放雄健,跌宕多姿,他一生不争名,不图利,学风务实,严谨守身,境界超凡。王学仲(1925-2013)1925年生于山东滕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彭门创作室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黾学”学派创始人1953年起在天津大学任教创立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王学仲先生的山水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的画不受成法和自然形象约束,造境奇绝、优美,洋溢着一种飘逸的轻松感。他的山水画“款式”很多,繁密葱荣,疏落款款,清新亮丽,粗野豪壮,但不管画哪一种,在他神笔一挥,便可“统领”笔墨,潇洒写出,拙朴野逸,大有使观者心醉神迷之艺术魅力。王学仲先生的艺术誉满国内外,但他的成才经历却是艰辛而漫长的。1925年10月23日,王学仲出生在山东省滕州市宁家村一个书香人家。5岁那年就跟着教书的父亲上学,开始学写毛笔字,一直练到17岁,其中还到处拜师访友学习绘画。后来,王学仲考取了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邱石冥、吴镜汀、容庚、齐白石、黄宾虹等名师大家学习书画。1946年夏天,中国书画名家徐悲鸿先生就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王学仲的才华得到了徐悲鸿先生的赏识,在徐先生的鼓励下,王学仲来到北平国立艺专深造。王学仲先生在艺专新生报到的那一天,有几幅书诗画一体的作品引起了徐悲鸿校长的关注。徐校长...
6
2024 - 03 - 09
《走进孔子(中英文)》建设座谈会召开为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力,3月2日,由孔子研究院主办、《走进孔子(中英文)》编辑部承办的《走进孔子(中英文)》期刊建设座谈会在孔子研究院召开。特邀专家、期刊编辑委员会代表围绕拓展优质稿源渠道、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展开交流探讨。大家充分肯定了《走进孔子(中英文)》在过去两年中取得的成绩,并围绕贯彻落实“两创”要求,就刊物定位、栏目设置、进一步提升海内外影响力等方面相继发言,希望刊物可以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体现时代精神、注重传播创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普及工作。“青瓷百咏”特展在浙江开展      3月3日,“如瓷·出色”百名非遗传承人“青瓷百咏”暨青瓷文创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展。此次展览以兰花为主题,由100名青瓷非遗传承人创作100件青瓷兰花作品,将非遗文化与家风文化相结合,展现“瓷兰气韵、君子如兰”的文化气息和“耕读传家、孝廉传世”的厚重家风。  此次展览主题为“青瓷百咏”展。100名青瓷大师把以“兰”为主题的百首诗词、百幅书法、百幅绘画、百方印章、百幅拓片作为素材,二次创作出100件青瓷作品,托物言志、以文化人,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展览还平行展出“兰花百咏”诗书画印,即以“青瓷百咏”作品为素材,由来自全国的实力派名家创作100首诗词...
7
2024 - 07 - 13
从“春不老”扯到“金学”话先从“春不老”说起。《金瓶梅》小说中提到过这一种菜的名字,我的老家在鲁南,山东南部把“春不老”后加“子”字,叫“春不老子”。为什么叫“春不老”呢?这是指春天的小白菜不像秋天的大白菜那样得到长足的生长,要到长老了、成熟了再吃,趁春天吃这种嫩白菜,与大白莱的季节、味道都有区分之故。这就引出一段戏文,就是先要知道写《金瓶梅》的人是谁,然后才好知道作者是哪里人,讲的是哪地方话,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讲了好多北京话。以前推测《金瓶梅》为明代的文人王世贞所作,王世贞是江苏的太仓人。近年研究者因为《金瓶梅》的署名叫兰陵笑笑生,兰陵在明代属于现在的山东峄县,那里以出现过李白夸赞的兰陵美酒而出名。加上书中有不少的鲁南方言,就又把作者推定为明代出的一位才子贾三近,当然还有不少论据。如果贾三近讲的地方话和我所讲的一致的话,那就是“小白菜”而非“雪里蕻”,在峄县径称“雪里蕻”为“雪菜”或“腊菜”。可惜这部小说的53至57回,是江苏人用吴语补成的,清代的沈德符就笑话这五回写得不伦不类。《金瓶梅》把明代社会的风物人情,典章制度,建筑服饰,器物饮食,写得细致入微;特别是语言细腻,娓娓动听,人物刻画入神,我想假如没有《金瓶梅》的产生和影响,就不可能引导出一部伟大的《红楼梦》来,这是照耀明清两代的两部大奇书。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反映清代的大百科全书,那么《金瓶梅》就应是反映明代的大百科...
8
2024 - 07 - 13
从中国历史分合谈治乱之道我中华为炎黄胄裔,立国亚洲,具五千年文明历史,以三皇为帝祖,以神龙为象征,以玄黄为肤色。禹铸九鼎,分职九州,方域贡物,早已形成中国人爱统一、颂治平的心理素质。因为禹甸舜土,为我们的世代人民树立了一个和平安乐而统一的国家榜样,而在当时即有献曝击壤之民,传为历代歌颂统一升平的佳话。在每逢国家阽危,国祚存亡的危急关头,都有诤臣义士,挽狂澜于未倒,所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作为救亡图存的最强者。因此中国历经千灾万劫而不隳金身,就是由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造成了一股强大的凝铸力,不管是外侮侵略还是内乱袭来。炎黄子孙凭借的即是炎帝赋予的血统,轩辕秉承来的脊梁,共工触不动的天维地柱精神。共同的哲学文化之维系,使中华子孙,绳绳相继,宛如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与信仰,欢聚于一个民族大家庭之中,共同生息繁衍,彼此关爱尊重,以至万纪亿世而保持各民族和睦团结,数千年的向心而不涣散之力量。我国版图辽阔,民族繁多,综观数千年多变之历史,其间风云变幻,忽分忽合,但其总的规律却是乱极思治,离而思合,战而思和,分久必合,最终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炎黄血脉不变,真是血浓于水,骨坚于柴。无论汉、满、蒙、回、藏以及诸多民族,历史上出现了若干争端,而仍能亲和相依,宛然似一个磁场,一块磁铁,紧紧吸引在一起,一直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之林。即从黄帝与蚩尤之战算起,中国内部之战争迭起,但...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