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女儿是否下嫁孔府
孟继新
在曲阜,有关乾隆皇帝女儿下嫁孔府的故事广为流传,且有许多版本,至今,成了一个理不清的谜团。
其一,尊孔崇儒说:乾隆皇帝一向尊孔崇儒,为更大程度地满足这一心理,他决定与孔府联姻,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孔府。当时满汉不能通婚,为了避开这个族规,乾隆又将女儿寄养在大学士于敏中的家中,然后又以于家闺秀的名义,嫁到孔府。
其二,消灾说:乾隆皇帝有个女儿,脸上有块黑痣,据相术家说,这块黑痣将会给公主带来灾难。破灾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公主下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于是乾隆皇帝便选中了孔府。
其三,义女说:乾隆皇帝欲与孔府联姻,但自己手下又无合适的女儿,他只好把当朝大臣大学士于敏中的女儿,认作义女,然后以公主身份嫁到孔府。
在以上几种说法中,显然第一种说法是不存在的。
翻开乾隆朝历史,可以发现,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十个女儿,十女中除早亡的外,凡是成人后嫁人的,均花落有主,额驸有名,并没有发现有女儿嫁到孔府的记载。
皇后富察氏生的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乾隆十二年(1747年)下嫁科尔沁蒙古王公色布腾巴勒珠尔,留住京师。乾隆四十年(1775年)驸马随军征金川,结果阵亡军中,和敬公主从此孤独地住在豪华的公主府中,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病逝。
纯惠皇贵妃苏氏生的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嫁大学士傅恒之子福隆安,是皇帝与傅恒家亲上加亲,但和硕和嘉公主命薄,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她二十三岁时就去世了。
孝仪皇后魏佳氏生的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下嫁喀尔喀蒙古亲王策凌之孙拉旺多尔济,乾隆四十年(1775年)死。
孝仪皇后魏佳氏生的皇九女和硕恪公主,许配给大学士兆惠之子札兰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离开了人世。
后来成为和珅儿媳的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是惇妃汪氏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生的女儿,当时乾隆已六十五岁。
第二种说法,即“消灾说”,含有浓重的传说和演义色彩,不可引以为信史。
那么,较为贴切的就是第三种了,也就是说,乾隆皇帝认于敏中的女儿为义女,然后以公主的身份嫁到孔府,是较有可能的。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1738年),这位年仅二十四岁的江南才子便蟾宫折桂,考中状元,授为翰林院修撰,成了人皆艳称的人物。于敏中文才很好,受到乾隆的赏识,因此调入皇帝读书和批阅奏章的懋勤殿,乾隆还赠给他《华严经》和《楞严经》二部佛经。
从乾隆八年(1743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出任过山西乡试正考官,提督山东学政,浙江学政,后入直上书房,升为内阁学士。在任浙江学政时,曾就浙江七十余生员,因在外地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一事向皇帝上奏,请求限令回原籍补考,得到皇帝的同意,使得一些人不至失去科举考试的机会。
乾隆十九年(1754年),于敏中升为兵部侍郎,后转刑部侍郎。此间曾就河防问题上奏,他说各地的村庄道路虽然设立了防汛点,但路途遥远,偏僻地方,防汛工作名存实亡,应该下令让那些防汛兵,白天瞭望相查,夜晚打更巡逻,互相监督,防止玩忽职守,并要求主管河防的官员按年巡查。此奏也得到实施。
于敏中一直受到皇帝的信任,权倾一时,做了十九年的军机大臣。他不仅学问好,能力也有过人之处。皇帝欲作诗文,吟诵一遍后,于敏中为之写成草稿,无一字之误。
后来,乾隆皇帝让于敏中专心处理政务,就命令一个叫梁瑶峰的掌管诗本,来陪皇帝玩赏诗文,所以于敏中便不在留心皇帝作诗了。
一天,乾隆让于敏中和梁瑶峰去宫中一起诵读《天章》这首诗。于敏中用眼神提醒梁瑶峰要留心,但是梁瑶峰没有领悟,等出宫,于敏中等着梁瑶峰把诗默写出来,等了很久都未见一字。
于敏中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梁瑶峰茫然不知所对。于敏中又说:“我想你是专门任此职的,所以就没特意留心,今天这事怎么办呢?”
梁瑶峰满面愧色,回答不上来。
于敏中说:“等我想想。”于是,他静静地坐在斗室中默想片刻,便默写出那首诗,和原文相比仅差一二个字。
这就是于敏中才智过人之处。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御史朱嵇曾就于敏中为父母服丧没有遵从清朝的规定问题弹劾他,乾隆就找了一些理由为他开脱。
于敏中的儿子科举考试未中,乾隆就下令以尚书的品极给予荫生……
于敏中就是这样,在自己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以他人所不能及的敏捷之才,和对“国语”(满语)的精熟,日益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和宠眷,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也随之扶摇直上,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大学士等职。
对于这样一个能臣、干臣、宠臣,乾隆皇帝认他的女儿做义女,是完全有可能的。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也是皇帝褒奖和笼络臣僚们的一种手段。
乾隆皇帝所认义女,为于敏中的第三女。此女名叫于珊兰,自幼天资聪慧。江南才子梁同书曾由于敏中处,听到于女命名之由来。据说,于敏中在回钱塘老家时,曾夜梦江中大潮,见有一株珊瑚树,状如兰草,全家落水,幸赖围靠此树得救。醒报生女,因名珊兰。看来,于女生来就蒙上一层特异而神奇的色彩,她无疑是一位世间不凡的女子,不然为何皇帝偏偏就认她为义女。
乾隆皇帝义女要嫁的这位驸马,是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民国二年(1913年)李舆德所撰《孔子世家》中说:“七十二世孔宪培,字养元。高宗以‘其子妻之’。”此“子”当指于珊兰。
对于这位驸马,乾隆皇帝真得格外关心。首先,是给孔宪培赐名,孔宪培原名宪允。乾隆认为,孔宪培将来肯定是一个可以培养的人才,于是将原先的“允”字,改为“培”字。孔宪培曾一度患有足疾,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到曲阜朝圣祭孔时,特意将随驾御医留下,专为孔宪培治病,直到痊愈为止。
乾隆皇帝还多次赏赐御诗给孔宪培,如:“久住京师学问蘉,言归承祭圣人乡。亲仪慎勿仍其短,祖德思维衍以长。修己无过守礼乐,睦宗守世率端方。卅年两见崇公袭,怅忆人生曷有常。”乾隆皇帝甚至还亲解御用荷包赐予孔宪培。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于氏公主与孔宪培结婚。
于夫人与历代衍圣公夫人的身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她逝世以后,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孔府东院,专建祭奠于夫人专祠,祠名称作“慕恩堂”。
仅就这三个字的堂名,就叫人遐想不已。“慕恩”,就是慕的皇帝之恩;慕的朝廷之恩;慕的于氏公主之恩。既然是祭奠“皇亲国戚”、“金枝玉叶”的地方,建筑上肯定要有区别于其它建筑的地方。果然,就有人发现了慕恩堂秘密之处。1956年,杨鸿勋、王世仁两位专家,到孔府调查时发现:“‘慕恩堂’:正房五间,七檩悬山式。当心三间后都附有小天井并设后门。正房东有耳房两间及一小跨院,跨院外有厦门出入。正房前砌有月台。当心间并悬金匾一块,系道光五年清帝致孔庆镕母于氏的祭文,这便是建筑的主题所在。在建筑稍间的前檐额坊上,出现了‘和玺’彩画(这是全府唯一的一段描金绘龙的彩画)。”(杨鸿勋、王世仁:《曲阜“衍圣公府”初查报告》,《文物》1956年8期)
二位专家在慕恩堂上发现了“和玺”彩画后,感到奇怪,所以在此句后,特意用括号括起来,作了如下说明:“这是全府唯一的一段描金绘龙的彩画。”
什么是和玺彩画?
权威部门这样解释:“和玺彩画,是清式彩画中,最高级彩画……如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均为金龙和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天坛祈年殿等,均为龙凤和玺。午门雁翅楼角亭,为楞草和玺。天安门改为莲草和玺。所有花纹均贴以金箔,复杂绚丽,金碧辉煌,古时封建帝王所在地,多绘以和玺彩画。”(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8月)
试问,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有哪个官宦之家,敢擅用皇家所专用的图案?
无疑,慕恩堂因是祭奠于氏公主的殿堂,理所当然地成了全孔府内最高规格的建筑。
慕恩堂内,有再现于夫人生前生活场景的彩塑“行乐图”。彩塑约有半人多高,分三个场面,每面均有紫檀木雕花门窗、隔扇屏风。正中一面设大炕,上有木雕炕几、炕桌、红缎炕枕、炕垫,后面的架几上特制了古瓶、铜镜、铜鼎、书籍等。两端花架上置放了两盆清香四溢的兰草。圆桌上摆着青花古瓷盖杯一对,桌之左右端坐着孔宪培、于夫人夫妇俩。孔宪培身穿蓝缎开叉夹袍,头戴红顶便帽,足蹬青缎靴。于夫人则穿雪青夹袄,贴花蓝杆镶边,内穿蓝灰百褶裙,头戴便帽勒,额上绿翠宝石花。
慕恩堂内还有青花八角瓷坐鼓一对,左右花架上摆着海棠、万年青。大炕两端的多宝阁内,陈放着古琴、古书、珍玩。里外间均挂玻璃方灯,书画满壁。
东间迎门靠东墙摆设架几、方桌,两旁放椅子一对,均系紫檀木雕刻而成。架几上放古钟,左右摆黄杨木雕刻盆景,及帽筒一对。南窗下放琴桌、圈椅。北端为套间,内设床铺,四角空闲之处摆花架、坐鼓等。西门迎门处有方桌、条几、太师椅等。北端靠西墙设罗汉榻一张,榻上侧坐一位双目失明的女艺人,怀抱琵琶,正在弹唱,艺人身穿蓝绸夹袄、青绸裙、黑发挽髻。靠北枢还站立一佣人,奉茶伺候,欲走状。
慕恩堂里边除彩塑“行乐图”外,为了更接近生活,孔庆镕还放置了木雕顶子床一张,上铺兰花缎被褥,床东边彩塑衍圣公孔宪培端坐像;西边是于夫人的端坐像,高矮与真人相符,穿着亦如生前。孔宪培穿蓝缎龙补开叉袍,头戴红顶帽,下穿蓝裤,足蹬青缎皮口靴。于夫人头戴凤冠,身穿凤衣霞披,下围彩裙,足穿绣花靴。
每天有四个男仆焚香叩头,两个女仆每晚把被褥铺开,每天早晨再把被褥折叠好,跟伺候活人一样。非但如此,每日还照例三次开饭。早晨厨房里做好点心、稀饭、鸡蛋等早点,用托盘端到慕恩堂内的桌上,中午和下午均设宴备酒,平时是八味菜,冬加火锅,夏加瓜果。逢年过节还要大摆大件宴席。年年如此,日日如此。
再看于夫人在孔林里的墓葬,其待遇之优越,规格之高,是以往其他衍圣公夫人,所不曾有过的。
偌大孔林里只有一座飞檐彩绘的牌坊,这是道光五年(1825年)皇帝遣官致祭于夫人时所立,俗称“于氏坊”,又名“鸾音褒德”坊。坊后就是孔宪培和于夫人夫妇合葬墓,有人也呼之为皇姑坟。
于氏坊是石柱夹抱木柱、飞檐彩绘的两层牌坊。正面是道光皇帝旻宁下圣旨祭拜于夫人的祭文。祭文盛赞于夫人贤行懿德:“惟道光五年岁次乙酉四月戊午朔越十日丁卯。皇帝遣官谕祭于衍圣公孔庆镕之母于氏之灵,曰:彤管杨芬,表慈型于世。阀丹纶贵彩,昭思卹于朝章.眷维观礼之宗,宜荷饰终之典,特颁嘉荐,载溯遗徽。尔衍圣公孔庆镕之母于氏,毓德高门,联姻圣胄,仪修箴帨。久循内则之经,度叶珩璜,允守中阁,矩勤采繁,以襄事族;勉式谷以贻谋诗礼,丕承乎先泽。著上公之母,范象服攸,宜膺列爵之荣封,鸾书叠锡,方谓常绥,厥祜何期,遽反其真。受陈桂醑而升馨,俾向萱帷而申奠。于戏!赉丝言以纪嫩聿,增筵几之辉;旌壶教以垂规,永播笄珈之誉。维灵不昧,尚克来歆。”
牌坊向北的一面,刻有四大金字“鸾音褒德”。
长期以来,人们对乾隆嫁女的真伪,众说不一。至今没有定论,也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不管怎么说,这位于夫人,确实与皇家存在着一些特殊关系,这点,是无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