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羲

日期: 2018-09-12
浏览次数: 336

 伏  羲


     伏    羲

  彭庆涛


伏羲亦作伏牺,《为三坟》作伏戏;《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释文又作炮牺;《汉书》作包羲;《易•系传》作庖牺;《帝王世纪》、《拾遗记》作庖羲;《世本》作虑戏;《管子》、《庄子》作虑仪;《诗含神雾》、《尸子》作宓牺。自先秦成书的《世本》、《吕氏春秋》等著将太昊伏羲连称,后世惯称太昊伏羲氏。《尚书•正义》注云:“包羲氏三皇之最先,风姓,母曰华胥,以木德王,即太皞也;”《史记索隐•三皇本纪》亦称“其帝太皞是也,”《潜夫论•五德志》:“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其相日角,世号太皞;”太皞,也作太昊、太皓。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得知,伏羲即是太昊。

太昊伏羲氏是传说时代中最早的远古帝王,并且种种迹象表明,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由母系氏族演变为父系氏族的原始氏族的首领。黄河中下游的父系氏族最早产生于大汶口文化区域,太昊氏族首开历史先河,故《帝王世纪》云:“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

传说伏羲“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拾遗记》),“大目、山准、日角、衡而连珠”(《太平御览》),“蛇身人首”(《史记补遗•三皇本纪》)。《淮南子•天文篇》称:“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时则篇》又说:“东至日出之次,扶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吕氏春秋•孟春记》高诱注:“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死,祀于东方。”王子襄著《泗志钩沉》载:“华胥氏之国,今(泗水)治东北五十里有华胥山,其西麓有华村,为汉华县故治。按古《河图》云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今治东六十里有雷泽,迹名服(伏)泽,北有伏山,……。”从现在的地名地望关系上看,泗水县城东北的黄沟乡有华胥山,华胥村,华胥池(华村水库),有伏羲庙,女娲庙等,由此可见,华胥氏应在泗水无疑。

从华胥山、华胥池沿泗水顺流而西,便是曲阜,刘道原《通监外纪》“太昊命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郡国志》云:“神农自陈徙于此,昔大庭阪。”此言是说炎帝所都昔为伏羲大庭之阪。《通记》亦以“大庭”为炎帝之号,“鲁有大庭氏之库在曲阜”;《路史》注“库在鲁城中曲阜之高处,今在仙源县(宋时因曲阜为黄帝生地改名仙源县)内东隅,高二丈”。大庭义为太帝。大庭氏居曲阜,当为伏羲族于曲阜为都并走出山区向平原扩展的开始。

当我们剥去伏羲身上的神话色彩,即将伏羲氏看作一个部落群体时,不难得出结论,伏曦氏族是最早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部落群体,并以它极强的感召力成为战胜母系氏族社会体制的核心力量,所到之处的氏族部落纷纷投向伏羲族群的麾下,包括接下来的炎帝氏族、黄帝氏族、蚩尤氏族等,都是伏羲族群中发展壮大起来的父系氏族部落。

最早提出大汶口文化是昊族文化一说的是唐兰先生,并提出中国经过三千年的奴隶社会,分成三期,太昊、炎帝、黄帝、少昊是初期,帝颛顼到舜是中期,夏商是后期。后来田昌五先生又以陶文上提出一个具有内征性质的证据,认为陶文 、、、、“其意应是太昊和少昊之昊字,有如铜器上的族徽。”(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篇》第53页•1982年•人民出版社)。根据考古及史学界的一般结论,大汶口文化早期当属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期为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时期及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时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则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扩张时期。从考古资料与古代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结果来看,太昊伏羲氏应属父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因此,太昊及其族群当为大汶口文化中期发展并扩展起来的。从古代文献上看,太昊集团的活动区域大体上在鲁中南、鲁西南及河南东南部。

《史记索引•三皇本纪》载:“其后裔当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之胤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考证以上四地,任、今山东济宁和微山之间,须句,宿均在山东东平与梁山之间,颛臾在今山东平邑县境内,此一地域轮廓,恰好是泰山以南以曲阜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中心区域。王献唐先生亦论证伏羲族群应为这一区域,并在其所著《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中指并:“兹但言伏羲,自有人类至于伏羲,已不知历若千年祀,其所在之地,历世迁徙,不必是在泰山附近,……固已早由泰山散布四方,其散在之区,最初亦必为丘陵高耸之乡,属泰山区域,迨后愈迁愈远,始至濮县一带之洼下区域。”

伏羲族群的向外迁徙扩张是沿两个方向向河南延伸,一部分经由东平向西至濮阳方向发展,主要是“宿”、“须句”族人;一部分沿泗水经济宁、微山向河南淮阳方向挺进,主要是“任”部族,“任”部族在邹城和微山之间延续的时期较长,在邹城和微山之间有一座凫山,又称伏山,直到现在还在凫山的周围存有三处规模宏大的伏羲庙,其中邹城郭里伏羲庙占地近千亩,微山境内的伏羲庙下的高台为伏羲陵墓,此陵墓与淮阳伏羲陵墓均并列最早记载于魏晋时期,黄甫谧《帝王世纪》载:“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东也”。李吉甫《十三道图•图经》:“单州鱼台县东北七十里曰辛兴里,其间有伏羲皇帝之陵,陵上有庙。”《太平寰宇记》说此地为“女娲生处”,女娲陵在“古任成东南39里。”等等,多种文献均证微山两城伏羲庙下为伏羲陵。从“古者墓而不坟”来说,墓上建庙以祀其冢是完全可信的。围绕此陵墓有众多的伏羲遗迹,二千多年来不乏史书记载,并且在民间传说中,也弥漫着太昊伏羲氏族部落的革创足迹。

由于伏羲氏族的不断扩张,其控制区域基本涵盖了大汶口文化的大多数地区,南到苏北、淮北、豫东南,西到豫东,东到海边。据《古微书》引《孝经援神契》记载:“伏羲氏画地之治,凡天下山五千七百,居地五十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除对外扩张迁徙的两大部族外,留在本地的则世守大庭氏之都。直到炎帝氏族发展状大起来取代伏羲氏,均为伏羲氏族的支族沿续。炎帝、黄帝、蚩尤逐鹿中原以后,曲阜大庭氏之都先后由少昊、颛顼主持,后颛顼迁都帝丘(河南濮阳),曲阜、泗水一带仍有颛顼之后从事太昊之祀,后东迁颛臾(山东平邑北)。

伏羲的主要业绩在《周易•系辞下》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有关伏羲“结网罟”教民渔猎之说,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当时人民靠采集自然果实和集体围猎为生,伏羲师蜘蛛结网捕蛾而发明了网罟,用以捕鱼猎兽。另外伏羲还教人们养牺牲以充庖厨,《尸子•卷下》:“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养六畜以充庖厨”(《史纲评要》),并将一些容易训化的动物,如马、牛等豢养牲畜,将牛马做为代步工具,驮运什物,“伏养牺牲,伏牛乘马”(《路史后记》)。

传说伏羲还有尝草种药、制九针的故事,《帝王世纪》说:“伏羲画卦,所以六气。六俯、五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焉。”

从《通鉴外纪》“大昊命大庭氏为居龙氏造屋庐”着眼,很多人认为建造宫殿是由伏羲时期首创的。伏羲还“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史记补遗•三皇本纪》)。“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实始,其乃伏羲氏之所以基皇德也”(斑固•《东都赋》)。

传说伏羲作甲子始有年月:“命子英为潜龙氏,造甲历起于甲寅,日月岁时自此而生”(《路史•后记一》)。画八卦以展民用:“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拾遗记》),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其图之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

另外,传说琴瑟也是伏羲所造,“宓牺”作瑟,八尺二寸,四十五弦(《世本》);“瑟,庖牺所作弦乐也”(《说文》)。《世本》还说:“伏羲氏削桐为琴,面园法天,底平法地,龙池八寸通八风,风池四寸象四时,五弦象五行,长七尺二寸。”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伏羲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最早蜕变为父系氏族的族群,古之无人名,亦无地名,亦无族名,伏羲太昊氏因渔猎而称伏牺,因尚日而作太昊,人名、地名、族名均以称之,以后其族所迁之地,均以伏羲称之。太昊伏羲氏的崛起,为中国父系氏族制度在黄河中下游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拉开了序幕。包括中国的文字及其许多的发明创造和文化意向,最早溯源于太昊时期,它起到了首开先河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共认的以父系氏族为本质特征的龙文化始祖。

传说伏羲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寿一百九十有七。


在邹城市西南30公里的东凫山西麓,郭里镇爷娘庙村东,原有一座规制宏大、建筑雄伟的庙宇,名羲皇庙,人称人祖庙,俗称爷娘庙,是古代祭祀伏羲的地方。

按《史记》伏羲为风姓,东夷部族的首领,到东周时,任、宿、须句、颛臾几个小附庸国是他的后裔。邾国灭掉须句的第二年(前638年;即鲁僖公二十二年),鲁国出兵干涉。因为鲁僖公的母亲成风是须句人,须句是僖公的外家。鲁兵曾一度赶走邾人,帮助须句复国。当年八月,邾国出师时对鲁国进行报复,在升陉打败鲁国,须句最终灭亡。须句之后,成风叫她的儿子僖公在凫山建庙,延续太昊有济氏的祭祀。据说这就是最早的羲皇庙。。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朱承命撰修的《邹县志》载:人祖庙“祀伏羲,一在县西南隅六十里东凫山之西麓,亘古今存。按《左传》:周时须句风姓,司太昊有济之祀,邾灭须句,则太昊庙祠在此方久矣。其庙归制巍峨,檐以琉璃,象以金碧。历代增修,金元明具有碑刻。每值上已、重九,民间至庙祈子,有求必应。俗称爷娘庙。一庙在城南二里。”。

凫山,史籍有载。《诗经·鲁颂·閟宫》说:“保有凫绎,遂荒徐宅”,可见其在春秋时期就很有名。因为此处盛传着有关伏羲的佳话。凫山有伏羲画八卦图,所以凫山又有八卦山的称法。附近有女娲炼石台,光伏羲墓就有两处。一处在凫山东北,另一处在独山以北。古籍记载下来的伏羲传说,其主要事迹是创制了一种象征方法的记事符号——八卦,其次是结网教民渔猎。传说他是人类的始祖,与其妹女娲是由天神所生的一对亲兄妹,为了繁衍后代,他们采取“滚磨成亲”的方法结为夫妻。伏羲在东山,女娲在西山,两人相对着各把一扇石磨滚下来,两磨合在一起,表示可以结为夫妻。合磨的地点在村庄以南,那片地的名字就叫“老磨台”。                                            东凫山(图)

按伏羲女娲传说所反映的年代,当是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时代,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代。这与附近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存也是合榫的。凫山周围一带,旧、新石器时代的大大小小的文化遗址不下一二十处。表明在原始时代漫长的时期内,先民们就在这个范围内繁衍生息。这一带应是东夷昊部族人聚居区,而伏羲正是传说中东夷族人的领袖。他所代表的部族是以龙为图腾崇拜的部族,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即与此有关。伏羲作为东夷族的领袖,“任、宿、须句、颛臾”风姓四小国的始祖,在他的“领地”山东有庙祀三处,而以凫山羲皇庙创建最早、规制最大。最早的碑刻记载在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也是重修。元朝于钦《齐乘》云“凫山……古有伏羲庙……实司太昊之祀,邹鲁有庙是也。”元朝《重修伏羲庙碑记》说:“当时庙斯山麓,亘古今存。”可见凫山之有伏羲庙已相当的久远了。

伏羲庙经历代多次维修,形成东、中、西三路,殿、庑、阁、楼一百余间,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南向正门三楹。向北正中为礼门,再北是主题建筑羲皇殿,五楹三进,歇山转角飞檐斗拱式结构,绿琉璃瓦覆顶,前廊下六根高浮雕云龙石柱,云气间尚雕有雷公、云母等神话人物,雕刻精美,为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刻制。殿内神龛中羲皇金像巍峨,着帝王冕旒。殿前东、西庑各十间,供奉道教塑像。殿后为娲皇殿,供奉“人祖奶奶”女娲像,仿原始社会的样子,全体赤裸,仅腰间遮树叶短裙,姿态生动。据说中国古代雕塑,裸体者屈指可数,但此处男女塑像都赫然赤裸。可能与伏羲女娲繁衍后代、生殖崇拜有关。东西跨院各有关圣殿、送子娘娘殿、华佗庙、梳妆楼等建筑。庙中碑刻百余块,多为重修祭祀碑、诗词赞咏碑。庙内古柏300余株,多为唐、宋时载植,最大直径3米左右,“凫岭古柏”为古邹城十二景之一。。

中央二门以外有金水桥,桥外有一条东西向的大路,越过东西两跨院,各开一门通庙外。东名东华门,西名西华门。形式与名称都模仿皇宫。因为供奉是“皇帝”。所谓“三皇”,历来说法不一。在六种说法中,有四种说法有伏羲;按《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及司马贞《补三皇纪》的说法,伏羲、女娲都在其内,便占了三分之二。。

羲皇庙有古老的庙会,会期是每年的夏历三月初三和十月初一。届期有数百里的香客,专程前来祈福求子。人祖殿及其他各殿堂俱皆香烟缭绕。会上客商云集,买卖兴隆。尤其药材市上,血山根(学名丹参)堆积如山,人们整筐整筐的购买。这一点也与人类繁衍有关。。

可惜这座古老、宏伟的庙宇,1929年,被西北军阀部队梁冠英部一把火而焚毁。后又经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运动,树木与石碑,刨的刨,砸的砸,以至成为一片废墟。其废址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遗址尚兀立着的几根石柱和碑碣,亦可窥当日庙宇盛大之一斑

 

爷娘庙的传说

“东凫山、西凫山,天连水来水连天,多暂哭到洪水干,洪水干了立人烟。”这是现在凫山一带人民流传的一首歌谣,也是大约早在6000年前,鲁南一带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  在邹城市西南部,横亘着连绵起伏的凫山山脉,在山的中段有一座“爷娘庙”,又称“伏羲庙”,庙里有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伏羲是对华夏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神话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他的成婚。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有一家夫妻俩都给人扛活累死了,留下一双十五、六岁的儿女,便是伏羲和女娲。这姐弟俩无家无业,就到村外一个大石龟旁边安身,白天靠挖野菜充饥,晚上就依偎在石龟身旁过夜。过了些日子,老石龟说话了:“你们要多煮点野菜,也给我些吃。”姐弟俩听了老石龟的话,每天宁愿自己少吃点,也缺不了老石龟的。一天半夜子时,老石龟对姐弟俩说:“明天世上将有大灾大难,你俩千万别离开我半步。”果然,第二天乌云滚滚,狂风大作,天黑得象锅底似的,伸手不见五指,霎时大雨倾盆,象搬起井筒往下倒一样。一转眼,天塌地陷,洪水泛滥,到处是一片汪洋,天水相连。这时,老石龟把大嘴一张,说:“快到我肚里来吧。”姐弟俩进了石龟肚里,一看里面存有好多煮熟的野菜,饿了就吃。老石龟带着他们在水里凫呀凫,不知凫了多少日子,这天来到一座大山上,老石龟说:“到地方啦,你们快出来吧。”姐弟俩爬出来一看,已来到一座大山顶上,四处全是茫茫大水,一片汪洋,没有一个人影,无人无畜,没有树木也没有庄稼,更没有花草虫鱼,姐弟俩心里凄凉难过,鼻子一酸嚎啕大哭起来,老石龟又说啦:“你们也别哭了,现在这个世界上就只还有你姐弟二人,你们要挺起精神来,今后还要靠你们俩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繁衍后代。”老石龟说完话就把肚里存放的野菜吐出来就不见了。

姐弟俩哭了一阵,没啥法,只好在山上转悠,饿了就吃点老石龟留下的野菜。几天后,洪水退去了,两人从山上来到山下,住在一个石洞里,后来又开了点荒地,采了点野谷子种上,慢慢地就有饭吃了,日子也好过啦。一天,来了一个道人,弟弟问:“道长尊姓大名?从何而来?”老道说:“我姓石,道号龟子,不瞒二位,当初凫水带你们来此地的便是贫道。”二人一听是救命恩人,就双膝跪下谢恩。道人说:“你们也不要谢了,我今奉玉皇大帝的旨意,叫你们结为夫妻,以繁衍后世。”姐姐一听刷地一下脸红到了耳根子,说:“道长说别的都行,这一点确实不能从命。”弟弟也说:“俺是亲姐弟怎能成亲呢?”道人说:“这样吧,这里有盘石磨,姐姐一个底棋,弟弟一个上棋,姐姐上西山,弟弟上东山,把磨棋往下滚,如两棋磨能滚到一处相对,你们就成婚,对不上就不成婚,你们看怎么样?”姐弟俩心想:这么高的山,怎么能滚到一处呢?说:“那行”,兄妹俩便各自拿了一个大磨盘分别爬上东、西山,从不同的方向往下滚,开始两扇磨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但到山下两扇磨却改变了方向,在两山之间洼地处两个磨棋象吸铁石吸的一样,自动滚到一处,然后合为一盘磨。道人说:“这无话可说了吧。”姐弟二人知是天意只好答应,老道人插草为香叫他俩拜堂成了亲。姐弟俩成亲后,用草木搭了茅草屋,过起了日子,生了许多儿女,人类从此得以延续,成为我们的祖先。

在当时凫山一带有风姓伏羲部落和女娲部落,因而,其山为伏山。后来,由于海水退后残留大片沼泽地,多凫鸟栖居,人们便把石龟凫水落脚的山取名为凫山,山虽不高,但在洪水泛滥时是原始人生活的中心,是人祖的故乡。后又在姐弟俩居住的山洞前建造了一座庙,起名为爷娘庙,又称伏羲庙,庙旁的村庄也就叫做爷娘庙村了


两城伏羲庙

伏羲庙坐落在微山县两城乡陈庄村东面

伏羲即太昊,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古夷人(人类)想象中的祖先,风姓;风即凤凰的凤,就是说太昊是以凤凰作为图腾崇拜的。相传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的,其出于古泗河之滨的承匡(今两城乡驻地西有匡城已没于湖)传说中的太昊对人类贡献很大。  太昊死后,葬于高平(今微山县两城)。背负峥嵘挺秀的凤凰山(亦称画卦山),怀抱碧波万顷的独山湖。陵后有‘六合泉’、‘圣母泉’等诸泉。湖光山色相映,环境幽雅秀丽。陵上为平面,建有伏曦圣祖庙,前有三圣殿,后有女娲殿,另有钟楼、鼓楼等,此庙创建已无法考正了。据《魏书,地形态》载:“高平,二汉属山阳有恍水,千秋城、齐城、高平山,水雀山、伏曦庙等。”可见伏曦庙再二汉已有之,魏时已将它作为名胜记载了。历史上又曾多次对其修复,并均有记载。如:“唐长兴年间(公元930—933)年重修,金大定年间(1161—1190年)再修。现在的伏曦庙为明清时期保存的遗迹,现代的人曾加以维护,但规模并不是多大。

《易.系辞传》上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视象于天,俯视法于地-----于是始做《八卦》,相传即出于其制做。(现伏曦庙附近亦有画卦山)伏曦还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另外《尸子》亦说:“伏曦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曦氏驯养百兽,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婚姻形态也发生了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化,传说也归功于太昊。《通鉴外传》记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另外,同伏曦相关的有女娲、少昊的传说。

 

附注: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伏曦、大皓、太昊、伏牺、皇曦、包牺氏皆为一人,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古夷人(人类)想象中的祖先,风姓,可见太昊以凤凰作为图腾崇拜,相传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共同创造,并且对人类贡献极大。

《易·系辞传》上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视象于天,俯视法于地——于是始做《八卦》(现伏曦庙附近亦有画卦山)。

伏曦还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尸子》“伏曦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另有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曦氏驯养百兽,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

婚姻形态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化,传说也归功于太昊,《通鉴外传》记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9 - 06
点击次数: 585
为什么说黄帝诞生在曲阜寿丘? 彭庆涛黄帝是继炎帝后的部落联盟领袖。有关黄帝的传说,散见于先秦诸子及其以后的多种典籍。有关黄帝的郡望,一说黄帝生于寿丘(今济宁曲阜),一说为甘肃天水,一说为河南新郑。从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互证考查的结果认为,黄帝生于寿丘是较为可信的。第一,考古资料引证考古资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是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黄帝时期应属这一时期,从黄帝对后世的影响看,黄帝当属父系...
2018 - 09 - 06
点击次数: 282
蚩尤兵败堙没在哪里?彭庆涛《尚书•吕刑》说“蚩尤惟始作乱”,太史公《五帝本纪》也称“蚩尤最为暴”、“蚩尤作乱”云云,尽管如此,综合若干史料,仍能从中品评到蚩尤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巨大影响。《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索隐》又据《本纪》“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说“蚩尤非为天子也……明非庶人,盖诸侯也”。《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蚩尤是炎帝族发展起来的一个分...
2018 - 03 - 30
点击次数: 427
彭庆涛关于项羽葬于何处,正史中很少提及曲阜,然而,项羽头颅葬于曲阜应该是最确切无误的史实。《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乾隆版《曲阜县志》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冬,汉兵围籍于垓下,籍自杀。楚地...
2018 - 09 - 12
点击次数: 336
伏    羲  彭庆涛伏羲亦作伏牺,《为三坟》作伏戏;《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释文又作炮牺;《汉书》作包羲;《易•系传》作庖牺;《帝王世纪》、《拾遗记》作庖羲;《世本》作虑戏;《管子》、《庄子》作虑仪;《诗含神雾》、《尸子》作宓牺。自先秦成书的《世本》、《吕氏春秋》等著将太昊伏羲连称,后世惯称太昊伏羲氏。《尚书•正义》注云:“包羲氏三皇之最先,风姓,母曰华胥,以木德王,...
2020 - 11 - 25
点击次数: 107
析戾太子之狱作者:孟祥才摘要: 戾太子之狱是对晚年的汉武帝身心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此一父子相惨的悲剧表面.上看是由许多偶然因素促成的,实际上源于对“独占”、“排他”和“终身制”的皇权的争夺,是权势欲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此一事件促使汉武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深沉的反思,从而导出治国之策由“多欲”到“无为”的回归,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正文: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较久的帝王之一...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289
中国传统农民思维方式与当代农民思想解放彭庆涛 从某种角度上讲,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的首要问题。实现小康社会,必须以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志。这种生活水平是以经济指标来计算的,而实现小康社会所要达到一定的经济指标,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纵观中国农村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最大也是最难解决的,是农民的思维方式问题。传统农民思维方式是制约农民思想解放的最大障碍,而思想上不能解放是制约农民革命性...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9 - 11 - 24
彭门导师吴泽浩先生书画展在济南举办11月23日电 11月23日,由山东省社会科学发展交流中心、山东新闻书画院主办的孔子礼赞—吴泽浩书画展暨艺术研讨会在济南举办。在活动现场,吴泽浩先生介绍了他的创作初衷,他说,创作孔子题材作品,是一种责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工作者更应该重温和弘扬经典,通过传统笔墨来展现孔子伟大的一生,讲述中国故事。活动现场,有艺术家,也有被吸引来一饱眼福的观众,整个书画展分为七个部分,共80余件作品,第一部分:大哉孔子篇皆为六尺至八尺整纸大作,其中包括《尼山夫子洞》、《大道之行》、《曲阜大成殿》、《鲁国河畔春来早》、《南山有竹》、《夹谷会齐》、《石门山著易经卜辞》、《奔驰列国十四秋》、《杏坛霞光》、《一盏明灯著春秋》、《落日辉煌》、《尼山月圆》等12幅人物山水精品。第二部分:孔子一生篇。浓墨重彩娓娓道来的孔子伟岸生命旅程、传奇人生——《颜母泉畔》、《叔梁纥力托悬门》、《夫子洞传说》、《叔梁纥与颜徽在》、《颜母哺育》、《尼山牧归》、《孔子与亓官氏》、《喜生孔鲤》、《骑术高超》、《泰山望吴》、《暴雨祈天》、《观物欹器》、《问道老聃》、《子见南子》、《闻韶于齐》、《孔子与左丘明》、《大司寇诛少正卯》、《坠三都》、《又梦周公》、《踏歌而行》、《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悲哀麒麟》、《结庐守墓》等24幅四尺整纸佳作。第三部分:孔子六艺篇。涵盖《礼》、...
2
2020 - 03 - 02
彭门弟子马文浩抗疫周记(一)说明由于黄冈疫情依旧严峻,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因此原有的《抗疫日记》栏目改为《抗疫周记》;我们将选取山东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彭门弟子马文浩的在一周内的工作感触与记录,于每周周天推出。编者按生命的美好,在于他的永不服输;人性的光辉,在于他的无私奉献。山东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马文浩和他的同事们,奋勇挺进“大别山”,在湖北大地上,谱写着抗疫战歌!2020.2.26日常报备,一切平安,勿念。两个病区合并后,重症患者数量也多了一些。在这其中,有一位患者病情严重,全身多处插管(呼吸机气管插管、双侧胸腔引流管、导尿管、鼻肠管、中心静脉置管等),而且病情不稳定。为了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给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我们不得不决定冒着巨大的风险给患者去做胸部CT。CT科室距离我们病区较远,途中需要转运多次电梯。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出现脱管,或者出现其他病情变化,对于患者和我们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为此,我们护理团队几乎全员上阵,携带了大量便携设备和药品,做了充分的准备,终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结束后,队员们大汗淋漓,浑身被汗水浸透,实在是有些劳累。但是每当我们看到患者们的面容,想起家人、领导、同事们的嘱托与鼓励,又让我们重新充满了斗志,再次整装上阵。△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所幸,我们的团队也得到了壮大,扩充到了十一人(含一名护士长),其中包括五名男生。我们...
3
2021 - 02 - 04
今日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一,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习俗一、祭灶王祭灶,是小年这一天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民间传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据说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祭灶二、扫尘土腊月二十四,扫房子:从二十四开始一直到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扫...
4
2020 - 03 - 06
安先生和我的师生情缘臧知非(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摘要本文由苏州大学教授臧知非所著,记叙了“我”求学于安作璋先生的种种往事,字里行间饱含着“我”对于安作璋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体现出浓浓的师生情。我的学术生涯,和安先生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从1985年4月第一次拜谒安先生,至2018年4月,33年间,或诣府请教,或电话请示,向安先生请教受学,我的进步和安先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对安先生的向慕,始于本科期间。这要从我的读书经历说起。1978年,我考入徐州师范学院(现在江苏师范大学)历史系。那时的我,对历史谈不上了解,更谈不上什么爱好。我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文革”中的农村中学完成,谈不上文化课学习。1974年初中毕业以后,因为是“右派”子女,没有资格上高中(当时高中按照家庭成份推荐入学,地、富、反、坏、右是黑五类,黑五类子女没有推荐资格),只能回到生产队作一个“半劳力”社员,务农半年后,在先父学生的帮助下以走后门的方式到离家40华里的农河中学读高中。当时实行“开门办学”,在“农业学大寨”的旗帜下,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干农活,农业机械(当时主要是三机一泵:柴油机、电动机、发电机、水泵)倒是学了一些,其他文化课实在是不堪一提。对于历史只是在“评法批儒”过程中,接触过片段,知道一些所谓“儒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根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的简称)上的评法批儒...
5
2021 - 02 - 18
今日雨水 | 润物细无声雨水简介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当天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在每年公历2月18-20日。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雨水习俗回娘屋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拉干爹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这天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找干爹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女健康平安的成长。 接寿过雨水节,女婿也不得闲着,也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4米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雄肉,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意在保佑女婿顺利出门,帮其遮风挡雨...
6
2018 - 08 - 27
5月24日下午,华文盛视(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强默,创意部副总监郑丽萍,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张丹一行三人来到彭门创作室。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教授,合作导师孙永选、孟继新、刘岩教授,会见了来自北京的客人,并举行座谈。彭门讲师代表、彭门弟子代表参加座谈。座谈中,彭庆涛先生高度评价了华文盛视(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文化创意、科技引领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对强默副总裁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彭庆涛先生就彭门的组成结构、运营模式、过去几年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正在完成的课题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希望能够和华文盛视不断增进交流,拓展合作。强默副总裁首先对彭门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的肯定,对彭门的运营理念表示认同。随后,介绍了华文盛视(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公司情况和未来的计划,希望不断推进华文和彭门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会后彭门创作室工作人员陪华文盛视与中国孔子网领导一行游览了曲阜三孔文物景区,体验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7
2020 - 03 - 25
彭门快讯 | CCTV—4《记住乡愁》节目组采访彭门创作室导师彭庆涛先生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六季聚焦孔子故里——曲阜古城。曲阜,地处山东西南部,春秋时期为鲁国都城,圣人故里,儒家发源地,被誉为“东方圣城”,素有“东方的耶路撒冷”之称。这座古城之所以闻名于世界,是因为曲阜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也正是孔子和其创立的儒家学说,曲阜才能成为一个底蕴深厚、举世皆知的国际文明大都市。《记住乡愁》节目组为讲述着一座古城在历史长河中兴衰更迭,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传承,特别邀请了曲阜著名文博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先生讲解曲阜古城“万仞宫墙”的由来,并介绍了孔庙的建筑规制,而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意蕴,彭庆涛先生在纪录片中也为我们一一解答,彭庆涛先生在提及四道引坊中的金声玉振坊时,说道:“‘金声玉振’四个字出自《孟子》,比喻孔子的思想自始至终完美无缺,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从中我们可以知晓,金声玉振指的是学识渊博,才学精到的人,而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圣贤,是当之无愧的至圣先师,彭庆涛先生独到、精辟的见解,让我们更容易走近孔子这个儒学巨匠,不断发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魄,使儒家文化在新时代发光发热。曲阜古城是历史留给人类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城一风采一城一传奇彭庆涛著名文博专家 彭庆涛,彭门创作室冠...
8
2021 - 03 - 22
出版说明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和传播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时代考卷,也是山东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为挖掘阐发、传播普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并列入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书系以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要内容,对儒家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进行了现代性阐释。书系采用权威底本、精心校点、审慎译注,同时添加了权威英文翻译和精美插图,是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学术性与普及性、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精品佳作。△四书精装版△四书简装版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经典阅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通过官方平台中国孔子网融媒体上线发布《论语》电子书。旨在满足广大读者数字阅览的新需求,让传统文化经典贴近生活,润泽人心。广大读者可登陆中国孔子网、孔子网APP、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公众号在线免费阅读或图书下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 当当网链接图片来源于中国孔子网编...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