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庆涛
关于项羽葬于何处,正史中很少提及曲阜,然而,项羽头颅葬于曲阜应该是最确切无误的史实。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乾隆版《曲阜县志》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冬,汉兵围籍于垓下,籍自杀。楚地悉定,独鲁不下,王欲屠之,至城下,犹闻弘诵之声,谓其守义之国,为主死节,因持籍头示之,鲁乃降汉。以鲁公礼葬之于谷城。”
以上记载明确表达了以下信息:
第一、鲁国人为“主”守死节,致死不投降,汉军“欲屠之”,兵临城下之时,鲁国人不仅不理,然“犹闻弘诵之声”,演习礼乐,一幅泰然处之之景象。此说明鲁国人不仅内心拥戴项羽,也不相信项羽已经身亡。刘邦感觉到鲁国文化深厚,对鲁国人不可强行攻取,必须采取安抚政策,无奈之下,下令将项羽首级运来曲阜,于鲁国城外举起项羽头颅让鲁国人辨认,鲁国人确认鲁公项羽已死,然后开城门投降汉军。这一信息表明项羽首级的的确确运到了曲阜,确定无疑。
第二、刘邦为什么不以“西楚霸王”葬项羽而“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 一是刘邦不愿意承认项羽西楚霸王的地位,二是项羽得封“鲁公”时刘邦也同时得封“沛公”,这也是刘邦最能认可的项羽食邑爵位。而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更重要的是为了安抚和尊重鲁国人的忠君情感。刘邦深为鲁国文化所折服,也体会到文化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故而随后来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这都证明了刘邦对鲁国一直采取的是安抚政策。
第三、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一语中,结合整个故事情节看,刘邦陪着鲁国人为项羽安葬发哀,然后“泣之而去”,安葬项羽定在鲁国,“泣之而去”也是哭着离开鲁国而“去”的。这样说来,项羽首级葬于曲阜当为确定无疑。
第四、曲阜五泉庄汉墓,俗称霸王坟,位于曲阜西周鲁国故城东北角之东约100米处,靠近五泉庄和古城村。五泉庄因有五泉而得名,此泉是洙水的发源地,系鲁城东防山、八宝山高阜蜿蜒延伸的末端。也是古人以地理学认同的风水宝地。五泉庄汉墓原封土直径约50─60米,现存封土直径30多米 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县志》记载:“在鲁城东里许,俗称为霸王冢。”说古城大冢即是。《阙里文献考》记载:“曲阜城东北有古冢,俗名霸王头,相传为项羽首处云。”该墓依法被公布为曲阜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百姓盛传五泉庄汉墓为葬项羽头的“霸王坟”历史已久,这种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它肯定蕴涵着一些历史因素,并且这种传说不仅在百姓中一直流传,而且许多古籍也有记述,文人墨客也有关于“霸王坟”的诗章。如清代颜光猷《赞霸王坟》诗:“四面楚歌霸业移,乌江战败有谁知,鲁人尚自终臣节,闭户弦诵拒汉师”。
另外,有几个问题需要再考析说明一下:
第一,关于项羽墓的有关历史认知
1、今河南省河阳县有项羽墓,传是项羽自刎的地方,即今日的乌江浦,在安徽省和县东北,留有祠宇,号为西楚霸王庙。
2、位于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也有项羽墓,其资料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谷城”就是齐鲁大地和中原之间的交通要塞。二千二百多年前惊心动地的楚汉战争,就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这里还是丧葬宝地,传说当年项羽的人头就埋在这里。引《史记·集解》皇览曰:“项羽冢在东郡穀城,东去县十五里。”《正义》引《括地志》云:“项羽墓在济州东阿县东二十七里,穀城西三里。述征记项羽墓在穀城西北三里半许,毁坏,有碣石‘项王之墓’。”
3、《水经注》认为项羽墓在东阿县:“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守敬按:《括地志》,项羽墓在东阿县东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引《述征记》云,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许毁坏,有碣石项王之墓。《兖州府志》,在东阿县城北。)《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守敬按:《史记·项羽本纪·集解》引同。)谬也。今彭城谷阳城(会贞按:谷阳县见《淮水注》,汉谷阳县,魏废,故《注》称谷阳城但两汉县并属沛郡。据《寰宇记》,谷阳城在蕲县东七十里。後魏蕲属谯郡,《注》不得称彭城谷阳城。又考《隋志》,彭城郡有谷阳县。此彭城二字当後人所改。)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余按《史迁记》,(守敬按:见《项羽》及《高祖本纪》。)鲁为楚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得言彼也。”
4、泰安肥城有资料显示,肥城旧县也有项羽墓,位于旧县乡驻地的旧县三村东。传说为项羽头颅墓。谷城,即今旧县乡。原墓规模宏大,占地为60亩,封土高达10米,直径约300米,前有一冲沟,宽20余米,深3-4米,名霸王沟。墓区原有碑刻4方,汉柏数十株,但多在文革中被毁。所幸墓穴未被毁,现有有字残碑一块,被凿去三分之一,尚余碑文曰:“楚霸口口,一剑亡秦力拔山,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汉寝于今草迹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乌江,至和时,见草木苍郁,庙宸口口,郡民祈福者日踵接焉,余以感王英雄盖世,宜于威灵苏濯也。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碑苔藓,古冢口口,询诸土人亦为口王之墓,凄风瑟瑟,曾舞过而……”。墓东有李将军墓及碑。相传李将军为项羽手下大将,请刘邦葬项羽后于此自刎殉主,附葬于此。当地百姓每逢节日,自发来拜祭项王墓,纪念这位古代英雄。该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寰宇记》:“项羽墓在蕲县东七十里,汉高祖葬羽於谷城,今济北谷城有项羽冢,此又有墓,按《汉纪》,斩羽东城,楚悉定,独鲁不下,乃持羽头示其父兄云云。《项羽传》,杨喜等五人,各分其一体,岂此葬其体,谷城葬其头也。守敬按:後文引《皇览》,亦云蚩尤身体异处,故别葬,阚冢之外有肩髀冢。但羽之葬,一在谷城,一在谷阳,未必如此巧合。”
综上所述,项羽墓之多,实在难辩虚实,也许项羽死后其身分别葬之,但其头颅却只有一个,言葬其首者多以司马迁所说的“谷城”为据。文献多以《史记》集解、正义以谷城为东阿,故东阿项羽墓逐为正说。
以上诸墓除河南、安徽、江苏之外,阳谷、东阿、济南、肥城均属于西周以来齐国之地,原有大、小谷城之分,位于济南西北到聊城一带,大、小谷城都曾经是管仲的封地。到底项羽的首级葬于何处?司马迁所说的“谷城”在哪里?
从司马迁所讲的故事看,刘邦为了安抚鲁国人,将项羽首级“以鲁公礼”安葬,而且还陪同鲁国人一起“发哀”,其葬瘗之地当在鲁国无疑。如果说,齐国的谷城为项羽葬地,那么,就必须接受一个不合情理逻辑的结论:刘邦为了安抚鲁国人,将项羽首级以鲁公礼远葬于了齐国!
第二、曲阜“霸王坟”的等级与可能的墓主身份
1995年,五泉庄汉墓被盗墓贼开一洞口,文物保护部门及时发现,并将盗墓者抓获归案。经文物保护人员初步勘查,盗墓者并未进入墓室。由于这一偶然事件的发生,也揭开了五泉庄汉墓的许多秘密:该墓双重墓室,由大砖砌成,带有回廊,实属西汉早期高规格的墓葬形制。而当地发现的东汉较高规格的墓葬,基本都是石砌墓室,有的还有汉画像石刻。而五泉庄汉墓的墓室结构属于以砖代木的“黄肠题凑”墓室结构。“黄肠题凑”是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木构地宫。所谓“黄肠”,即柏木黄心,应为去皮后的柏木。“题凑”即木头的头部按一定方向聚集在一起。这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西汉,西汉以后很少再用。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帝王身份的标志。此外,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如汉霍光死后,汉宣帝“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五泉庄汉墓尽管不是木制墓室,但它与“黄肠题凑”的基本结构是完全一致的,由此证明了五泉庄汉墓是至少属于西汉早期的公侯墓葬。
确定了五泉庄汉墓属于西汉早期并且葬式规格属于王侯最高范例,那么墓主的所属范围也就很小了,必在秦汉鲁国王侯中无疑。
自周王朝将曲阜由周公长子伯禽建立鲁国,历经西周、春秋、战国等八、九个世纪,至公元前249年为楚国所灭。此后,楚置鲁县,秦置鲁县、薜郡。项羽破鲁后,被楚怀王封为鲁公。汉初仍为鲁县,属豫州部。西汉高后吕雉元年(前187年)封其外孙张偃为鲁王,张偃因年龄太小未到封国曲阜,后因张坐罪除国。汉景帝三年(前155年)又封淮阳王刘馀为鲁王,是为鲁恭王,仍都曲阜。恭王死后,儿子刘光继位,称鲁安王,在位四十年死;其子刘庆忌继位,称孝王,在位三十七年。其后鲁国又经历了鲁顷王刘劲、鲁文王刘睃,鲁王刘闵。王莽篡权后,鲁国国除。
秦至西汉,做过鲁公、鲁王的除张偃外共有七人,其中包括项羽和西汉六王,而西汉鲁王墓全部在曲阜城南九龙山及其附近早已确定无疑,九龙山汉墓群,是大型的摩崖墓群,已发掘四座。因此,项羽便是五泉庄汉墓唯一可能的墓主了。
第三,司马迁所说的“谷城”当为“古城”之讹
鲁国故城始建于西周初年,历经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早已成为古城了,其西南方向为孔庙所占,东北则一直被称为古城,鲁国故城内的布局为左宗右市,鲁国儒生习礼仪均在左上位,汉军攻鲁时所闻礼仪乐舞之声定在鲁国故城的东北方向,那么,汉军以项羽首示鲁也必定是在东北方向。鲁人开城降汉,也应该首先开的东北门。鲁人为项羽生而守死节,为项羽死而开城降汉,也必定因主公亡而大悲泣之,刘邦也因此被鲁国人所感动,才下令以鲁公安葬项羽之首,并陪同鲁人哭项羽,然后“泣之而去”。五泉庄汉墓的位置恰于此情此节相吻合。近墓之地有古城,此地所居之村落亦称古城,并且直到现在仍叫做古城村。故太史公作《史记》所言“谷城”,当为“古城”之讹。